“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从未因怀孕止步,孕期皮肤敏感、激素波动带来的色斑、干燥等问题让她们更加需要安全温和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面对这一需求不少品牌迅速推出“孕妇专用”“孕妈安心美妆”等产品,试图以“专为孕期研发”等标签抢占这片看似蓝海的市场

 

事实上目前国内并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NMPA)专门审批的“孕妇可用”化妆品,所谓的“孕妇专用”更多是营销概念。近期有不少品牌因违规宣称产品适用于孕妇遭到处罚,暴露出行业宣称和资质断层、暗示夸大等乱象,当下孕妇化妆品正在利益驱动下无序“狂奔”。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宣称“孕妇可用”被罚,涉及多个美妆品牌

 

近日,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新锐底妆品牌唐魅可母公司集韵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原因是其在普通化妆品广告中宣称“孕妇可用”,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行业对化妆品宣传规范的关注。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集韵化妆品在销售“唐魅可水润持妆气垫粉底霜”时宣称该产品“孕妇可用”,但该产品仅为普通化妆品并未获得特殊化妆品资质,也未通过“孕妇适用”的科学验证,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广告的相关规定被处以2万元罚款。

 

但此次处罚并非个例,近年来已有多家化妆品企业因在普通化妆品宣传中提及“孕妇可用”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比如早在2022年某公司的隔离霜、BB霜、沐浴露等多款产品因标注有孕妇护肤品、孕妇沐浴露被罚款5万元,2023年某公司的精粹乳、精粹水、沐浴露因宣称孕妇护肤品专用、孕期专用等被罚款1万元,还有2024年某公司产品宣称植萃小黄油孕期舒纹、特殊时期纹路等被罚款10万元,今年6月份某公司精华水乳因广告中宣称孕妇适用被罚款四千多元。

 

目前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孕妇化妆品”类别,相关产品仍按普通化妆品管理,孕妇群体皮肤敏感对产品安全性要求更高,品牌若未经充分科学验证就宣称“孕妇可用”,不仅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影响。此次唐魅可因“孕妇可用”宣称受罚,又一次为整个美妆行业敲响警钟。

 

这也在警示普通化妆品宣传须严格遵循法规、避免误导性表述,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化妆品企业若想涉足孕产护肤领域应通过严谨的研发和合规的备案程序,而非依赖营销话术的投机取巧,避免因违规宣传遭受处罚。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宣称和资质断层,产品力不足

 

笔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孕妇化妆品”时发现,某品牌水乳宣称补水保湿、滋润孕肌,某品牌气垫宣称准孕妈专研养肤气垫,某品牌彩妆套装宣传页上明确标注准孕妇可安心用,还有很多其他品类的化妆品也宣称孕妇可用,但查询这些产品的备案信息却显示基本上都是普通化妆品。

 

根据《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宣称适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的产品属于新功效化妆品,按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要求新功效化妆品需按照特殊化妆品管理,这意味着此类产品必须具备特殊化妆品注册证明。

 

而《上海市化妆品行业广告宣传合规指引》则进一步明确孕妇化妆品属于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应当提供特殊化妆品注册证明,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在产品宣传中声称“孕妇可用”却未能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这种宣称与资质之间的脱节不仅违反了相关法规,也给孕妇带来了潜在风险。

 

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需要进行功效评价并出具报告,也就是说孕妇化妆品不仅要完成普通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还需额外进行人体功效评价以确保产品对孕妇及胎儿的安全。

 

据公开信息显示曾有企业尝试提交孕妇类新功效产品申请,但在中检院技术审评环节收到了补充资料的要求,其中包括需补充针对孕妇及胎儿的安全性资料,也就是说,企业在申请过程中面临较高的技术门槛和严格的审核要求。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企业若想长期布局孕产护肤市场需正视合规要求,而非依赖模糊宣传,孕妇化妆品的规范化发展不仅依赖企业的自律,同时呼吁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细化标准,未来只有真正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才可能在这一细分市场中立足。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100%不合法?尚没有孕妇可用化妆品通过注册

 

从孕妇可用化妆品新规出现以来,其注册进展一直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但截止到目前,从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一领域的注册通过情况尚未取得突破。

 

据近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化妆品审评报告》显示,在2024年注册申请受理的新功效产品中涉及孕妇适用等新功效的产品仅有1例,占当年注册申请产品总量的0.004%,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明确指出截至2024年年底尚未有新功效产品注册通过,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孕妇可用的化妆品。这也意味着目前市场上宣称“孕妇可用”的化妆品大多数都未完成特殊化妆品的注册流程,缺乏合法的注册资质支撑。

 

这也让孕妇化妆品的宣传面临合规风险,品牌若想在宣传中使用“孕妇可用”等相关表述须获得特殊化妆品注册证明,但目前这一领域的注册进展缓慢增加了企业的合规难度。由于目前还没有通过注册的案例作为参照,企业在研发和申报孕妇可用化妆品时也没有成熟的注册经验,还面临着严格的技术审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此类产品的注册进程。

 

从市场上孕妇护肤、化妆品来看基本都未经特殊化妆品的注册程序,其安全性和功效性缺乏有效验证,也就是说当前大多数品牌宣传的孕妇化妆品都是不合法的。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通过0致畸、剔除慎用成分等方式暗示孕妇可用

 

在当前的化妆品市场中,宣称“孕妇可用”的化妆产品不在少数,从基础的洁面、水乳等护肤品类到素颜霜、隔离霜、粉底液等彩妆产品,查询发现不少是以普通化妆品进行备案的,却在宣传上通过各种方式暗示其适合孕妇使用。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孕妇化妆品品牌在进行宣传推广时,普遍采用0致畸成分、剔除慎用成分以及0争议成分等表述方式暗示产品适合孕妇使用,比如某品牌素颜霜宣称准孕妇专用,0致畸风险、0争议成分、0慎用成分等;某品牌气垫宣称剔除酒精、D5硅油、异十二烷等慎用成分、上妆无负担,纯净配方臻选799种母婴友好成分等。

 

还有一些品牌选择引用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所提供的检测报告和明星网红同款推荐等方式传递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比如某品牌卸妆油宣称通过129项权威检测,包括63项激素检测、26种香精过敏原检测、15项国家质检标准、12项防腐剂检测等,某品牌口红宣称经过27项权威检测,包括14项国家质检标准、10项农残标准、二甘醇风险物质检测和温和不刺激消费者实测,还有小鱼海棠同款、专为准孕妈干唇定制等。

 

更有部分产品在电商平台的详情页面上使用准孕妈适用或近似表述,宣称该产品专为孕妇群体设计,进一步突出其产品的针对性和适用范围,比如某品牌定妆散粉宣称孕妈妈适用、特殊时期安心定妆等,某品牌口红宣称准孕妇适用、植萃精华护唇等。

 

可以看到市场上各品牌为了满足女性孕期化妆需求,通过各种手段暗示其化妆品孕妇可用,当前行业秩序混乱,这种擦边球式宣传可能持续存在,但近些年的被罚案例也提醒企业需要重新评估这种营销方式的风险与收益,这毕竟是违法的。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孕妇化妆品“专研”营销背后的研发缺位

 

当前电商平台上标注准孕妈专研、孕妇专研等字样的化妆品并不少见,这些产品在营销话术上强调针对性研发,比如某品牌遮瑕气垫宣称针对准孕全期肌肤研制、准孕敏肌安心用,某品牌光感水乳宣称准孕妇专研、减黄提亮等,某品牌定妆粉饼宣称专为准孕肌研制、三重定妆体系等。

 

但细究这些产品详情页,往往缺乏具体的研发技术、临床测试等实质性内容,笔者观察多个宣称“专研”的产品页面发现大部分产品仅以安全配方、温和成分、植物萃取等笼统表述带过,既无研发团队介绍也无相关技术说明,甚至部分产品直接套用普通化妆品的成分体系,仅通过包装设计和营销话术来打造孕妇专用的概念。

 

对于宣称专为孕妇研发的化妆品来说,孕妇群体的皮肤状态及生理特点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产品研发需要考虑成分安全性、适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研发信息也是孕妈妈判断产品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并没有依据支撑,其宣传内容的可信度也不高。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做法能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但长期来看可能存在隐患,一般孕妇化妆品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安全性评估和功效验证,包括原料筛选、配方测试、临床观察等,品牌还是需要通过科学数据和实际功效来证明产品价值,不是依靠营销话术的包装。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有品类无品牌

 

笔者查询发现当前宣称孕妇可用的化妆品品牌中,只有袋鼠妈妈、植物主义等婴童群体品牌和LiLiA、嫩芙等少数专注孕妈的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辨识度。

 

但市场上多数推出孕妇可用化妆品的品牌都没有太多的知名度,这些不知名品牌往往以普通化妆品备案,产品宣传依赖孕妇可用相关概念吸引消费者,在品牌历史、专业背景、市场口碑等方面也缺乏积累。

 

当前市场呈现出有品类无品牌特征,多数孕妇的购买意愿基于产品功能宣传而非品牌信任,这也让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专业研发投入不足、目标人群使用周期较短、合规宣传限制较多等,这些因素可能制约了品牌在孕妇化妆品领域的长期投入意愿,多数公司更倾向于采取短线操作。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品牌知名度的建设需要长期的产品沉淀、合规运营和市场教育等,品牌建设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缺乏品牌性的产品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一些品牌声称产品“孕妇可用”但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信任度。

 

孕妇化妆品市场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并非企业有意忽视,该领域本身存在监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前监管层面有明确的政策和规范、企业也有产品、市场也有需求,但在安全验证等关键环节上,由于伦理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有效推进,使得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面临诸多困境。

“孕妇专用”只是营销概念,化妆品无序狂奔至监管悬崖 !

 

团体标准先行,孕妇化妆品合规之路仍待探索

 

据了解《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已将孕妇适用化妆品归类为新功效化妆品,但目前监管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关强制性国标、审批标准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等。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开始自行探索解决方案,比如2023年11月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发布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适用化妆品配方安全性评价通则》(T/GDCA 032-2023),这是国内针对孕产期女性化妆品出台的团体标准,该标准对原料选择、毒理学试验、配方成分的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参考依据。

 

这类团体标准实际上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自主决定是否选择执行这些标准,这些团体标准目前尚未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可,依据化妆品监管法规,产品合规性需以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法定标准为依据,在监管部门的日常执法过程中其也不会被作为对企业进行处罚或制裁的依据,监管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仍会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官方标准来进行判断和决策,也无法替代特殊化妆品注册的法定要求。

 

企业仍然需要按照规定完成特殊化妆品的注册程序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化妆品行业依然需要呼吁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孕妇化妆品的国家标准和相关指导文件,确保她们能够安心地选择和使用那些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保障的化妆品,保障孕妇及其胎儿的健康与安全。未来走向可能会取决于监管部门何时出台针对性政策、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但在此之前行业可能还会继续在摸索中前行。

 

行业思考:当前孕妇化妆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无序发展态势,孕期女性对安全化妆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催生了大量宣称孕妇专用的产品,但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多数产品仅以普通化妆品备案却通过营销话术暗示适用性,还存在宣传与资质严重脱节的问题,想要实现行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呼吁监管部门加快标准出台、企业加强自律研发,协同推动市场规范化。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63 年匠心沉淀!飞鹤携 “新一代更适合” 配方,用鲜活营养守护中国宝宝成长

2025-10-16 18:24:02

信息前沿

HMO市场迎新成员?4种新成分征求意见,国产奶粉能否占位破局?

2025-10-16 18:24: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