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论坛上一番高谈阔论之后,马云逐渐低调起来,双十一也没有怎么露面,如今,漂亮的战绩已经尘埃落地,我们虽然没有等来马老师,却等来了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的总结和思考,11月16日,张勇在复旦大学上海杨浦本部,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麦肯锡、星巴克、联合利华等各方代表,谈了他对于双十一、新品牌、直播带货等领域的看法。
在这场讨论会上,张勇提到了自己的几个观点:
双11要有趣;新品牌公司已经开始走向零售型公司;中国从来不缺工厂和产能,也不缺生产力…
1.今年的双十一“我”很满意
分享中,他不止一次肯定了今年双十一的成绩,称:感谢我们的消费者、商家、合作伙伴,今年双11我们共同交出了一个满意的答卷。商业数字化升级成就了今年双11,今年(双11)改变是最好的,因为把周期拉长,消费者有更多时间选择商品,能够参与创新,物流支付压力也减轻不少,还称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同时他也坦诚在开始双十一之前一切都不确定,一是疫情,消费还处于一个恢复的过程;二是技术,双11首次从各方面考虑,由1天变成1个周期,过去形成的社会化大合作的共同经验,在新的节奏前如何变化、如何找到新的节奏都不确定。
因此,2020年双11是一个新起点,需要我们主动创新,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2009年,阿里推出了第一个双11。原本一年一次,一次一天的狂欢盛宴在2020年的时候终于演变成为从11月1号开始到11号的购物季,时间跨度被拉长。
谈到这个改变,他表示在阿里巴巴内部也有争论:一方观点认为,双11就像过年,过年就应该是一天,过年搞成几天就不叫过年了。另一方观点主要是考虑到商家因素、消费者因素,特别是社会基础设施因素。最终,我还是决定要改变。
在他看来,2019年天猫双11一天的成交额是2582亿元,背后是12.92亿的包裹,要在短短24小时内达到最高峰的供需平衡和资源调配,而过去的高峰又会在在未来几年变成常量。所以,从今天开始,阿里要主动求变,让社会资源的效率配置最大化的同时,让更多消费者参与进来。
结果他很满意。
但他还是觉得双11全年只能有一个,因为多了就不稀罕。
双11发展到现在,已不是阿里独有的产物,阿里希望全社会参与的人越多越好,阿里愿意为中国消费社会贡献了一个节日。谈到对于明年2021年双11的期待,张勇直接提出未来的双11应该要更好玩,带来更多惊喜。他希望双11是快乐的。
数据显示,2020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11月1日至11日)总成交额达498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2亿,增速是26%。在助农方面,农产品成交120亿,同比增长22%,在淘宝直播方面,有超过3亿的消费者在淘宝上看过直播。
2.脱贫是持久战,直播是一种工具、一种方式
关于农村电商,张勇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庞大的领域,也是电商数字化商业发展的一个代表。阿里并不是想让大家都去淘宝上开网店,农村电商最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互联网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能够创造创业,产生新的上下游的供给需求关系和服务关系。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关系,会吆喝的人开网店、会生产的人做好生产、会服务的人做好服务,做运输的搞好运输,这是新型的社会分工和新型社会合作,这是我看到的农村电商的发展。
现在全国已经有将近5400个淘宝村,背后是阿里面向农村这个最广大土地,既给农村的消费者带去优质商品,还要让农村的商业能力转化为农民收入。现在阿里已经为国内最后一批贫困县打造了线上专区,协力国家脱贫计划的胜利完成。
至于大家说的互联网也好、直播也好,它是一种工具、一种方式,最终一定是去影响消费决策本身。
“我一直在跟团队交流,什么叫直播电商?直播电商跟原来的电视购物有什么区别?除了介质有区别外,吆喝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如果吆喝的方式没有区别,说明我们还不是真正的创新。”张勇说,电商人一定要敢于创新,学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3.中国从来不缺工厂和产能,也不缺生产力
数字化、智能化和科技创新一直是阿里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张勇提到今年双11最大的两个变化:第一,整个疫情带来在线购物的频次和深度加强,从原来买衣服、买食品、买手机家电,到大规模买生鲜,整个品类的电商化在疫情期间都有了加速的深度变化。第二,95后、00后的新消费力量快速崛起,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个性取向,对商品端、营销端和交互与交付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必须要积极拥抱并改变,才不会被淘汰。
这里他提到了阿里前不久推出的犀牛智造,张勇认为未来的商业一定是C2B模式,一切商品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水平,以服饰业为例,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早就厌烦了千篇一律的服装样式,讨厌撞衫,买衣服再也不需要特定理由和特定时间,喜欢就去买。
通过犀牛工厂,可以把一些原创设计,快速变成批量化商品,让小批量多批次的及时响应得以实现,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交货时间缩短同时降低库存。
考虑到一些服装工厂吐槽,阿里就是什么都想插一脚,抢中小工厂的生意!张勇再一次强调:阿里一不做商品,二不做品牌,阿里只想为众多商家在产业链的共性能力建设上,去做那些需要技术、资本、创新综合而成的基础设施服务。
因为中国从来不缺工厂和产能,也不缺生产力,但是将生产力更好的组织起来,并真正落到商品上,这方面发展到现在都不是很理想很优化。
所以,阿里才会推出犀牛制造,围绕商品仓储、库存周期、渠道流通创新升级,赋予工厂新的使命。
谈及平台上正在成长的新品牌,张勇表示:我曾经说过,阿里平台上出现的这些新的品牌,绝大多数是这些品牌自身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一些辅助工作。
4.品牌商做商品要有艺术家气质,新品牌公司已经开始走向零售型公司
他认为,新品牌有三个特点:
一是商品要有艺术家气质,卖点能打动消费者;
二是品牌定位沟通;
三是渠道
具备了艺术家气质,才能做出打动消费者的卖点。
在这里他还抛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现在的新品牌公司,已经开始向零售型公司发展。换句话说,是品牌已经完成了用户的沟通,线下渠道再帮助你实现最终交付。
以元气森林为例,无论是品牌研发,还是围绕新产品做推广都非常依赖数据支持,只有通过大数据,才能发现用户想要的东西的更多精准细节和标准,然后选择一个大致正确的结果,在商品没有进入到供应链阶段,元气森林就已经提前确认了用户的精准需求,并配合线上渠道完成推广。
“当然,这些改变都是品牌自己努力的结果,天猫只是做了一点点贡献。”张勇如此谦虚的表示。
新品牌是今年天猫核心之一,计划3年之内帮助1000个新品牌年销售过亿,100个新品牌年销售过10亿。
在此之前,张勇刚马不停蹄的走访了三通一达总部,强调了数字化对于快递企业转型的意义,并感谢快递从业人员对双11的大力支持。在他看来,无论是一家互联网企业,还是一家快递公司,走到2020年,都需要数字技术来支撑公司业务发展。
得数字化者得天下
以前阿里总强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落实到更具体的层面就是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
为什么这样想?
因为随着线上红利消失殆尽,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当年的双十一有多么成功
如今的双十一就有多残酷
阿里给大家搭建了一整套服务于全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从电商、金融、物流、云到文化娱乐,阿里经济体正在变得愈加庞大,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有着一套自己的标准。在野心激励下,如今的双十一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
同时也是强敌环伺。
以前是京东,现在是京东+拼多多,对于阿里来说,京东是正面敌人,可以拿天猫正面刚,而拼多多,则是山里的游击队,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就是曾经的淘宝。
拼多多的存在与壮大,是淘宝自己打碎了自己的结果,其运营推广手段比淘宝更激进、更烧钱、更直接。而且从今年开始不断在数据上碾压淘宝。
首先,拼多多第三季度已经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其次,拼多多三季度市场份额增长10%(阿里巴巴下降10%);第三,第三季度拼多多app日活超过手机淘宝app日活;最后,拼多多进军社区团购,新业务多多买菜增长势如破竹,用户量不断激增。
二者从年初开始就暗自较劲。其中,最常提及的几个点无非就是:阿里现在对中小商家并不太友好,推广成本太高,产品的性价比很低,而且感觉阿里一直在打压淘宝系,扶持天猫系,中小商家想要淘宝上打造一个爆款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次,宏观经济疲软对各大公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现金贷泡沫破裂已经波及各个平台,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阿里需要变得更开放、更包容,与万千商家一起努力,实现人民币10万亿元消费规模的目标,并基于此全面走向全球化。
在张勇的规划里,他希望在2024年内能完成这一目标。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超过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
对于阿里“帝国”来说,2020年是新的开始也是结束。
十二年一个轮回,疫情的到来让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经济到了「向内求」的阶段,谁也不知道阿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是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万亿目标发展,稳坐互联网第一把交椅?还是被不断崛起的新平台超越追赶?一个六千亿美元市值的巨无霸,能否真的长久不衰?百年老店的目标能否实现?谁又会是它最大的敌人?
也许只有它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