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隐忧缠身的金融壹账通,双重上市又如何?

平安联席CEO陈心颖曾指出,平安主业每个板块能取得亮丽的成绩,除了强大的管理之外,还要归功于科技,金融+科技的输出,构成了引擎的增长。而在平安的引擎中,金融壹账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业务布局上来看,金融壹账通之于中国平安的重要性,犹如云计算之于阿里、腾讯,都有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看似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从最直观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数据上来看,金融壹账通的表现如同云计算一样,短时间内似乎都很难成为拉动主体业绩和股价增长的第二曲线。

可喜的是,不同于阿里和腾讯的云计算仍在孵化阶段并未独立上市,金融壹账通早已上市成功,并成为首家在美、港股双重上市的金融高科技中概股,其未来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然而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壹账通似乎并没有获得投资者的追捧。

一、“依赖症”的背后,是综合实力有缺?

金融壹账通成立于2015年,是由平安集将旗下三大业务平安一账通、前海征信和银行一账通整合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彼时互联网金融寒冬将至,中国平安并未选择单打独斗,而是将金融壹账通平台化和生态化,致力于为第三方(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提供科技驱动的业务解决方案,并将服务主要分为三大类:数字化银行、数字化保险和提供金融科技数字基础设施的加马平台。

金融壹账通之所以敢于平台化,在于平安集团旗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积累的多维度业务场景和金融数据为其打下了基础,而这正是中小的金融机构或企业所欠缺的。

由此可见,中国平安打造金融壹账通的逻辑与阿里、腾讯将云计算平台化的想法不谋而合:中小机构或企业的加入既能为企业开源,又能为企业发力新项目分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中小机构的加盟还能提高企业新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以此达到合作共赢的愿景。

想法虽好,但这一逻辑有一个难点——中小机构为何要非你不可?具体来看,要向保证竞争力高于同行,企业需要攻破两大难题:

一是如何保证自身服务的专业性;二是如何确定基于自身为框架发展而来的服务,就是中小企业所需要的?

与云计算行业的市场格局类似,金融科技领域也是百花争放,360数科、乐信等中概股金融企业也在筹划回港双重上市,蚂蚁集团、京东数科、招商银行等大体量对手也在各个领域布局。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壹账通很难做到市场独占性,大都只能基于自身优势进行定向开发,保证自身的服务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犹如阿里云针对中小电商做开发,腾讯云则主要服务于腾讯泛文娱领域与微信开放平台的合作者。

但要想做到在某个领域专精,实际上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业务整合能力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一旦企业的综合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在某个领域看似专精,实则与其他企业的服务相差不大的情况。这也是为何有一大部分用户既使用阿里云,也不排斥腾讯云等其他云的深层次原因。

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企业既在行业内没有独占性,在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也难以吸引用户,竞争力不足最终导致营收过于依赖自身,而金融壹账通似乎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据公开数据显示,金融壹账通2021年的收入主要来自平安集团、陆金所平台以及第三方客户,占比分别为56.1%、10.4%和33.6%,而陆金所本身也是平安系,综合来看,2021年金融壹账通来自第三方客户的收入仅在3成左右。且结合此前两年的业绩表现,第三方客户的收入占比仅3年来处于下滑趋势。

此外,金融壹账通的客均收入也在逐年下降。参考回港招股书,2019-2021年期间,金融壹账通优质客户(年收入贡献10万元以上)的数量分别为473、594和796,但贡献的收入却在逐年下降,同期分别为13.06亿元、15.17亿元和17.47亿元,客均收入分别为280万元、260万元和220万元。

客户数量在上升但客均收入却在下降,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客户对金融壹账通服务的满意度较低,无意进一步深入合作;二是金融壹账通的基础服务虽然是市场所需,但进一步地服务却差强人意,客户没有深入合作的必要性。

无论是哪种情况,似乎都对金融壹账通不利,且存在暴露出金融壹账通综合能力有缺以及想象空间不大的可能,其频繁存在的高管更迭,或也映照了这一猜测。可能也是基于此,金融壹账通虽然是首家在美、港股双重上市的金融高科技中概股,但其股价却并不理想。

二、压在股价上的三重大山

7月4日金融壹账通双重上市后,其美股走势有所抬升,但抬升幅度并不大,且抬升趋势并未延续多久,截至2022年9月21日,金融壹账通美股股价已跌至0.923美元/股。相对于2019年12月13日上市首日的10美元/股,股价已经蒸发了九成多。

金融壹账通不被投资者青睐,除了其业务想象空间不大外,盈利能力堪忧、监管趋严、内部存在争议或也是主要原因。

首先是盈利能力,亏损已经成为金融壹账通的常态,结合其业务现状,投资者似乎看不到金融壹账通盈利的希望。

据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7-2021年期间,金融壹账通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7亿元、-11.96亿元、-16.61亿元、-13.54亿元和-12.82亿元,2022年上半年则已经亏损了5.9亿元。

技术类公司由于研发需求,短期内亏损是常态,陈心颖更是曾在2019年指出,金融壹账通50%的成本用于新产品上,如果不做新产品的话马上盈利。金融壹账通当下的亏损,是基于看好未来行业和公司发展的主动选择。

这句话实质上放在绝大多数领域都适用,但也要分阶段。就拿云计算来说,云计算刚推出时与现在完全不处于一个阶段,从成立到盈利,阿里云用了13年。在当前阶段投入与阿里云刚推出时投入,获得的产出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最为关键的是,阿里云至今仍未独立上市,此前的亏损阿里在自负盈亏。

而金融壹账通作为上市企业,且从其业绩表现以及日益下降的客均来看,金融壹账通的发展似乎距离投入既有正反馈的阶段仍有很长的距离,投资者趋于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

蚂蚁集团的整改使得整个金融行业更加规范,被企业淡化的数据隐私安全、以及行业无序扩张等一系列问题,被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各企业纷纷开始收缩业务,并积极迎合整改。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极大的利空。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壹账通实质上承担了一部分中国平安业务协同的重任,而其旗下的业务大都属于敏感业务,存在业务协同与捆绑难以划清界限的风险,投资者会更加理性。

最后,金融壹账通的“透明度”也让投资者心存顾虑。

上述已知,金融壹账通一直在研发上保持着高投入,数据显示,近几年金融壹账通的研发占比大都在三成左右,其中2021年的研发投入更是达到了13.53亿元。但对于金融壹账通在研发上的高投入是否全用于研发,市场仍存在一定的质疑,且这一质疑更是因为一封匿名举报信被推向了巅峰。

此前有人匿名举报,称金融壹账通依赖平安集团利益输送的同时,还存在通过研发费用返还的情况,团队更是在三年多时间内流失了超70%的非原平安系中高层员工,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嫌财务造假。

尽管金融壹账通在后续发布的调查结果公告中表示,匿名举报的内容子虚乌有,但在资本市场,企业的任何负面都有可能造成投资者的不安,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自然也会下降。

综合来看,金融壹账通股价的下跌并非单方面原因,要想获得投资者的青睐,金融壹账通任重而道远。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