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呼唤第二个滴滴 打破垄断才是终局

本文来自连线家,滴滴在当下整个出行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一家独大的弊病逐渐显露。

独角兽的崛起或许只需要在一条正确的赛道上有足够抗烧的资本,而当一家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真的被资本快速喂大,它庞大的体量和肆无忌惮的逐利嘴脸,让那些曾经为他摇旗呐喊的普罗大众感到后悔、害怕甚至是恐慌了。滴滴正是这样的一家让人民群众感到后悔、害怕甚至是恐慌的独角兽企业。

两个妙龄少女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相继因为使用滴滴的出行服务而丧失了生命。尽管任何行业都存在着一定不可控制的道德风险,但是滴滴如此高频的命案率却发生在技术条件和平台规范完全可控的条件下。是滴滴敷衍的整改和不端正的认错态度,让完全可以规避的风险硬是发生了。

独角兽的傲慢激起社会舆论风波,但也仅仅是换来滴滴顺风车的整顿,而后才是滴滴全线服务的深夜整顿,不仅整改力度再次让人失望,之后的舆论导向更是匪夷所思。两条生命的逝去换来的竟然是为滴滴大唱挽歌,诸如《滴滴消失的第一夜》这样的文章大行其道。这样的导向不正是抓住了大众的出行痛点大做文章,不就是因为O2O滴滴的垄断才让人们无可奈何吗?

一、滴滴涉嫌发软文洗地 制造舆论恐慌绑架民意

9月8日到9月14日,滴滴出行暂停深夜23:00至次日5:00时段的全部出行服务,对滴滴平台进行安全整改。随后一篇名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文章成为爆文。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滴滴停运的第一个晚上大部分城市出现打车难,黑车坐地起价,网约车主无奈停运的现象。好像全国的交通没有滴滴就完全陷入瘫痪,文中渲染了强烈的恐慌感。尽管它成为了爆文,然而对这篇文章的质疑声却不少。标题与滴滴夜间停运遥相呼应,滴滴涉嫌发软文洗地的嫌疑不小。

1、滴滴事故的关键是客服效率以及平台制度,不能避重就轻。

滴滴此次事故的关键在于这次网约车主在作案前已经被其他乘客举报,而滴滴并未给予该网约车主相应惩罚,助纣为虐。除此之外女孩在乘车后发现异常,向好友求救。好友联系到滴滴客服却因为客服的不作为严重拖延了救援时间,让本来不该发生并且能及时阻止的命案硬生生的发生了。《滴滴消失的第一夜》却将舆论导向引导到别的地方,拿着出行痛点做文章,而忽视了滴滴作为网约车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2、滴滴存在不诚信基因,舆论引导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滴滴的公关部门在几次新闻事件中都给人留下了不那么好的印象,比如滴滴收购优步。滴滴在该消息已经流出后仍然反复否认,最终被打脸。希望捂住收购消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或许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消费者,滴滴也是反复撒谎,口头上强调安全却默许马甲车存在。另外滴滴针对乐清遇害女孩事件,发布的道歉声明中,将责任推卸给网约车主,称其车牌为私下临时伪造。又遭到警方和央视的打脸,证明其说谎属实。可见滴滴并未真实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而滴滴公关团队为引导舆论时常谎话连篇不择手段。因此对于《滴滴消失的第一夜》这样的文章,难免不让人产生怀疑。

3、社交流量不适合网约车行业,滴滴错误引导难逃避责任。

另外这次事故的发生,滴滴还有一个难以逃避的责任,就是其在开展顺风车业务时,对其社交功能进行了明确引导,希望进行欲望营销。然而顺风车和一般的网约车有所区别,顺风车司机注册标准较低,而滴滴只看到了顺风车巨大的流量能带来的利益而未看到其中的风险。社交流量并不适合网约车行业,滴滴错误引导难逃避责任,而该文对这些问题只字不提。

二、滴滴擅自停运属违规 央视出手质疑不良动机

之所以《滴滴消失的第一夜》这样的文章能火,仅是基于网约车行业对与人们出行的确有巨大的影响,而滴滴恰巧在整个行业处于垄断地位。该文章偷换概念来引导舆论,反而让大众对滴滴在事件发生后的夜间停运政策有所质疑。

1、有病治病,夜间停运无法治本反而有种要挟意味。

如果要整改滴滴的安全问题,那应该要全面停运滴滴彻底整改,选择夜间停运实际上有点不合情理。央视新闻《1+1》栏目的报道中提到滴滴这个措施并未从人车的合规化、预防性的安全保障或者加强与安全部门的联动等方面入手。并且记者还发现白天的正常营业时间滴滴公司网约车主的注册依然宽松,并没有真正落实其整改措施。那么夜间停运究竟有多少整改意味?

2、24小时运营是出租车平台基本要求,滴滴未提前报备已属违规

滴滴选择“深夜停运”再加上文章配合引导恐慌,在最大化的强调网约平台在公共交通中的作用。然而24小时运营是所有出租车平台的基本要求。并且滴滴的此次停运未遵守2016年11月1日实施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平台暂停或者终止运营需要提前30日向服务所在管理部门书面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整改或许是假,但违规的确是真。

3、滴滴打着整改的旗号停运,然而整改后许多功能仍显鸡肋。

而经过夜间停运整改后的滴滴添加了“一键报警”功能,然而这个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实现“一键”功能。它未与公安报警系统直接相连,无法同步司机信息地理位置给警方。尚需通过110电话与警方取得联系,这与直接拨打110似乎并无差别。同时添加紧急联系人功能,也有存在诸多槽点。

三、滴滴垄断网约车市场 矛盾未来将如何化解?

滴滴在整个网约车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夜间停运的确激起了大部分人对于网约车需求的重视。因此并非是网约车行业不该存在,但作为网约车霸主,滴滴的确是个有问题的企业。滴滴拥有了巨大的市场资源,但是却没有合理调动这些资源的能力。滴滴急需解决自身问题来缓解未来的矛盾。

1、提高对网约车主的准入门槛,完善客服团队以及应急机制。

滴滴车对注册的监管并不全面存在灰色地带,比如有人车不符现象,超龄车也可改年限注册成功,有案底人员也能花钱包注册等等。滴滴应该真实提高准入门槛,而非流于形式,通过与公安和交通部门合作核实驾驶员信息。此外滴滴的客服人员采用外包甚至都是兼职人员,这对于一个垄断出行行业并且应当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尤为不妥。虽然在事件发生后滴滴创始人程维表示,平台将加强安全客服团队的建设,将自建客服中心扩展至8000席,但是客服素质和服务体系并非仅通过数量衡量。

2、以科技公司的标准来自我要求,让科技数据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滴滴标榜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然而在用户要求提供乘客信息时却无法调动数据。客服与平台的对接完全是脱节的,平台也无法实时与网约车主联系,滴滴的科技基因似乎还不够。另外滴滴对于网约车主的监管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落实的,比如对于人车不符的现象能够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监控,但滴滴迟迟不着手落实落实监管,纵容乱象丛生。滴滴能拥有大量出行数据,但是却没有很好赋予其有效的价值。

3、削弱网约车在滴滴中的收入占比,使汽车服务链条有更长远的盈利能力。

尽管滴滴在整个行业中占到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仍然在今年上半年亏损40亿,可见网约车大幅盈利其实是存在有巨大压力。滴滴希望不断从网约车业务中挖掘利润。打社交擦边球扩大流量,就是滴滴迫切希望从网约车业务中获得盈利的表现,这让滴滴显得急功近利。实际上汽车服务链条比起网约车有更长远的盈利能力,滴滴将业务覆盖到整个出行领域,小桔车服或能在滴滴的整个生态中更合理的承担盈利任务。

四、激活监管与竞争活力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除了滴滴要对自我不断迭代升级化解矛盾,政府的监管以及竞争主体的培育是整个网约车领域健康发展的沃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网约车准入标准,与网约车进行深度的监管合作共享司机资料数据。政府与网约车企业在出行全领域共享大数据,能对全行业的车主进行有效的行为规范为,并且将问题车主阻挡在行业准入门槛外,从根源上杜绝道德问题发生。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约车平台与网约车主的责任关系。网约车企业作为社会公共交通的构成部分,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光顾着盈利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网约车频频发生事故,而得不到有效整改,正是由于全行业没有新鲜血液,完全被滴滴垄断。对于竞争对手的培养,是完善网约车生态的最好方法。以新能源为切入口的网约车曹操专车和生活服务领域巨头美团若是利用好机会强抓安全,形成竞争壁垒,都有可能成为滴滴强有力的竞争主体,激发行业竞争活力。

滴滴在当下整个出行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一家独大的弊病逐渐显露。面对屡次发生的事故,首先选择公关逃避问题,无法意识到自身弊病,独角兽的傲慢让人民感到愤怒。面对群愤滴滴应该要加强对网约车主监管和客服团队的建设,合理规划盈利模式,并不断朝着科技企业的方向发展。滴滴占据了大量的出行数据资源,也有能力用技术手段来规范行业,然而却由于缺乏竞争对手一直疏于管理,由此可见在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条件下竞争主体的培养是网约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键。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