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不补牢,Boss直聘的“小问题”引发的大悲剧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分析“东北大学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上求职,却落入传销组织”的事件,虽然很多人在讨论,但多数人并没有冲产品本身把事情理清楚。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分析“东北大学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上求职,却落入传销组织”的事件。

虽然很多人在讨论,但多数人并没有冲产品本身把事情理清楚。

今天我们就把boss直聘引发的悲剧缘由重新梳理,希望这样的“小问题”导致的悲剧不要再次发生。

说起Boss直聘,这是一个希望颠覆传统的招聘模式,用人与人直接沟通的方式去“碰面缘”,达到快速匹配供求双方的软件平台。

每天,有大量活跃的求职者在平台上不断沟通,增加了活跃度和用户粘性,求职者又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更新自己的简历,让简历的更迭度远远高于传统的招聘型网站。

(某测评文章活跃简历量对比图)

始于活跃,死于活跃

boss直聘虽然是一个主打招聘业务线的产品。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基于招聘需求把“买卖双方”直接对接,为双方提供一个及时沟通的场所,直白的说,BOSS招聘就是一个商务IM软件,增加了换简历递送功能。

如果我们把boss直聘本质看做一个IM,那么IM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双方的活跃度。

维持活跃背后的小算盘

前文提过,boss直聘最大的优势是不断更新的活跃简历量,建立的基础,则是由其背后每一个活跃在APP上的求职者源源不断产生。但想要维持这样高的活跃度,就需要大量的“boss”在平台注册,发布需求,提供“岗位”。

“铁打的BOSS直聘,流水的boss”。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问题在于,真正的传统正常岗位需求是有限产生的,而富士康那种一个岗位招几百人的事儿,也不会在boss直聘上进行。那么,有限的岗位被迅速解决掉后,平台活跃从何而来?

大量的小公司。

这样的小公司会小到什么程度呢?

初创。

多数初创企业实为草台班子,先做事儿再注册公司。全民创业的年代,这样的初创公司,对“大牛”员工的追求和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招聘网站门槛高,又收费,划不来。Boss直聘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诉求,能够在线与求职者沟通,看起来美哉悠哉。

而这样的小公司没有没有工商注册,怎么办呢?

方便的后门,遗患无穷

面对众多没工商注册的小公司,boss直聘给他们准备好了无认证后门

“只发一个职位,公司名称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以找到、职位没有明显问题,先发布。如果不触发用户举报,就不强制审核。”——boss直聘 ceo回答说。

正是一条为初创企业咬破后槽牙想到的绝妙点子,成了这一次李星文悲剧的导火索。

百密一疏不可怕,怕的是亡羊不补牢

话题往回收一下,boss直聘实质上是一个需要的是活跃度维持的IM平台。大量求职者沟通的动力前提是有大量的招聘方,以此满足自己找到工作的需求。而这样大量的需求,初创企业提供的最多。但是初创企业有很多没有办照,普遍情况是“先生孩子再领证”。所以Boss直聘为此开了个后门,无须认证企业身份即可入驻、发布岗位。

正是由于“只发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不触发举报,可以招聘”这个漏洞,被骗子传销等非法利用。

好了,这次我们理清楚boss招聘问题出在哪了。看样子这只是boss直聘特意留的一个小bug,当初为之也是出于好意,可减轻罪罚?

非也。

Boss直聘被传销组织盯上其实不是一天两天。

从知乎上随手一找就能发现,早在2016年就已经有人公开吐槽此事。

作为一个互联网起家,打算颠覆整个传统招聘流程的梦想企业,并没有理会这些用户的感受。所谓祸起萧墙,知乎身为国内高质量用户集中平台,boss直聘公关不可能没有关注和发现到这些信息。

君不见当年boss直聘还弱小的时候与拉勾网撕逼,微博、微信、知乎几乎全互联网平台都可见boss直聘公关的身影,如今早有人投诉boss的致命问题,公关又为何选择熟视无睹直到这样惨剧发生才想起补救呢?

有人说:刀杀人,刀不是凶手,同理,杀人的是传销,不是平台。但如果有人告诉了道具店主,这人买你的刀要去杀人,店主依旧卖给了凶手。店主,算不算帮凶呢?

最后,希望各位互联网同仁在做企业的时候,多考虑未来隐患,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