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改变世界”,有时候你辛苦琢磨出的点子,只是给别人的产品添加了一个新功能而已,即使它一时风起云涌,获得巨额投资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现在获得资本火热追捧的无人货架,就属于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产品的创新,它最好的结局,是作为别的零售业态的一种附属功能而存在。
为什么无人货架难以独立存活?
一种新事物,新形态的出现,当然可能成为颠覆行业的独立产品,但同样可能沦为其他大平台的一个小功能。
大约是八九年前,以Foursquare和“街旁”等为代表的LBS(以位置为基础的服务),用手机GPS定位标注你的位置,并可“打卡”签到,与人分享心情日记。当时有很多观察者觉得LBS风投喜欢,用户又多,好像是有戏的。
但是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工具,只是在发消息时加入了位置属性,就轻松地打败了除签到打卡外缺乏其他附加功能的LBS应用,使之销声匿迹。
近年来,“足记”“时光相册”等相对冷门的相机应用,以一款滤镜或特效刷爆网络,但终因欠缺持续开发能力,又没有忠诚用户群而昙花一现。
一个新点子能否独立生存,主要是看两点:一是是否很容易被抄袭;二是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发展的空间。
被抄袭的风险让创业者如履薄冰,是创业最难的地方之一。科大讯飞长期被认为拥有AI先发优势,但今年阿里和腾讯等试图“弯道超车”,讯飞未来是否能继续领先被打上了问号。
而只有从一个单独的功能出发,继续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玩法,才能支撑其扩展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手机短视频因为出现了动效、变声、尬舞等创新点,从社交网络的子功能中独立出来,市场空间得到了明显扩大。
以上述标准看最近“风口”上的无人货架,尽管已经有十余家无人货架获得总额超过25亿元的投资,但在长远看来,它能独立存活下去的前景却不乐观。
首先,无人货架的竞争门槛太低。
作为极度追求降低硬件成本的商业模式,无人货架在重资产的线下实体商业领域,试图以相对“轻资产”模式追求快速启动。自动售货机硬件费用可达每台数千元,而无人货架仅仅需要花几十块钱买一个货架而已,运营方面的费用占了大头。
这当然利于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和获得融资,却等于放弃了实体经济固有的资产门槛,以至于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可以过来插一脚。阿里就不说了,顺丰、饿了么甚至猎豹移动都来做。所有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参与进来,使得无人货架的“行业领导者们”十分尴尬。
而且,货架企业标榜的大数据精细化运营,目前尚未看到实际效果。货架本身并无技术含量,也不包括摄像头什么的,难以杜绝入住后的货品损失隐患;因为都是小额交易,即使抓到了货损证据,“处罚”也无从谈起。现有的货架运营商都很难用开放的货架形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其次,现有的全开放式无人货架,并无太多的后续想象空间。
目前用来解决上班族零食消费需求的“最后10米”方案,大致包括:传统自动售货机、加入面部识别等功能的改良型售货机、以及开放的无人货架。所有这些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可能仅在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层面。
从媒体报道来看,无人货架运营商似乎寄希望于通过随便敞开拿,降低人们使用时的设防情绪。只要购物流程稍微麻烦一点点,就会让消费者其他的念头有可乘之机,打消购买欲望。这可能是无人货架唯一的相对优势。
而这种只能说得上是“微创新”的形态,更说明了它不具备成为独立产品所需的条件。如果货架形态不变,除了在货架放广告,在App付款时候放广告,也没有其他创意性的盈利办法。
无人货架将成为哪些业态的补充?
现有的开放式无人货架,几乎没有可能会长久做下去,反而特别适合成为其他零售业态的一个附属功能。无人货架企业未来或许有多种活法,但恐怕前提是必须战略放弃敞开的货架,转为其他形态。
第一种可能:做以大数据服务企业零食采购的供应商。
现有的无人货架模式,主打通过全国和区域性的大数据,来实现所谓的“千架千面”。假设大数据真的可以增加复购率,那么这些数据有比现在更好的利用方法。
免费零食可是很多“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在招聘时亮出的诱惑。毕竟企业买零食的钱都出自本应发给员工的工资,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因此,如果知道员工爱吃什么,就可以帮助企业集中采购食品后对员工免费发放,甚至可以开展零食“订阅”服务。从考验人性的让员工自律付费,转向对企业整体打包服务,也能更好地防止无谓的运营损耗。
如果说顺着这个思路转型为数据驱动,那么本来就在白领工作生活半径内的便利店、大超市和已有的自动售货机都可以走这条道路。而且,销售经验越丰富,数据积累越多的零售企业,做起来效果越好。
第二种可能:做写字楼高峰时段运送鲜食的中转站。
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和有人便利店有一个共同规律——鲜食即使SKU并不多样,也能在实际销售中占据半壁江山。
在早中晚三个人流高峰时段,写字楼白领们下楼难,排队难,上楼也难,两小时午休基本上不够用。任何企图让员工自己取餐的方法,在电梯面前都非常不人道。虽然网上订外卖相对缓解了就餐难,但要想准时吃上饭也得提前两小时下单。
如果有一种统一的配送方式,能将楼内甚至园区内所有用户的订餐需求及时收集上来,再安排一次性统一配送,就能防止每个人辛苦上下楼一次,只取了自己的那一份。
有无人货架为针对性解决上班族午饭问题,主打鲜食供应,为此定制了每台成本约千元的冷柜或热柜。这也让它们原本一个货架就能解决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实际上改变了无人货架的原始形态。
而如果只是提前一小会错峰把订购的午餐送上楼,那么配送和保存问题就会相对轻松很多。如此看来,在3公里~5公里配送范围内的零售网点,或者快递物流平台直接参与,效果更好。
第三种可能:做配送范围内商超、餐饮的体验站。
如果运营商不自带供应链,或者没有自己的仓储平台的话,那么自动售货机不能解决的缺货、补货问题,无人货架一样是解决不了的。
自带线下网点的玩家,如果做一个扩展性的货架业务,将楼下部分商品直接弄上楼的话,就是很自然的业务延伸。
所以,无人货架还适合作为周边零售、餐饮业者的一个“体验站”。最近货架领域竞争的一些新变化,已经体现出和其他业态相互融合的迹象。
顺丰、饿了么等物流配送服务都有布局货架,如果要通过货架实现错峰送餐,那快递和外卖来做显然更适合。反过来,最初做货架的则开始尝试布局更大型的店面,除了增加覆盖之外,更重要的是方便就近补货。
总结来看,单纯放一个架子摆零食这样的无人货架形态是没有可能深入发展的,它更可能变为物流、外卖、零售店面等现有业态的一项附属功能。
无人货架可能演变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大数据服务企业零食采购的供应商;写字楼高峰时段运送鲜食的中转站;便利店、超市、餐厅配送范围内的体验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