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婴幼儿辅食已成为食品厂商争夺的一片蓝海,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达158亿,2018接近200亿,预计未来5年仍将保持15%-20%的增速增长。然而正是如此庞大的市场,乱象却是频频出现。
营养成分含量不达标,以次充好
近日,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不合格食品风险控制情况的通告,其中一家专做婴幼儿辅食,名为江西巨日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江西巨日”),生产的“优+双益营养米粉”辅食产品被查出维生素A不合格,被要求停止售卖、下架不合格产品并接受立案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维A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会导致生长迟缓、暗适应能力减退而形成夜盲症及干眼症。
因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A指标不低于14μg RE/100kJ且不超过43μg RE/100kJ。
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并不是江西巨日第一次被罚。今年5月,其还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米粉,被没收产品并罚款6万元。
仅仅6个月的时间,两次食品安全问题,不难看出,第一次的安全隐患问题并未引起江西巨日的注意,这也不禁让人对江西巨日旗下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存疑。
不过辅食品牌出现问题并非个例,进口婴幼儿辅食品牌也存在不达标的现象。比如在今年4月份被查出钙、锌含量值低于包装标签明示值的Little Freddie小皮,于9月份再次被查出钠的检出值为65.92%,低于国家规定的80%,产地为西班牙。
普通产品冒充婴幼儿辅食,价格虚高
除却上方抽检不合格却屡教不改外,婴幼儿辅食里还尽数充满了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
在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涉及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1077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GB22570)。
另有国家食药监局相关部门规定,企业生产标称“婴幼儿辅食”的产品必须依法取得相关生产许可,否则都是不符合规格的。但是母婴前沿却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打着婴幼儿辅食食品旗号的产品,执行的却并非婴幼儿辅食食品专用标准。
例如,英氏旗下“健恩营养面条”就曾被媒体曝出“假冒伪劣”的问题。据悉,该产品当时宣称专为婴幼儿设计的辅食,然而根据其售卖页面提供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却查出,该产品为普通挂面、花色挂面,生产时依照的是“普通”标准食品的行业标准,并不是真正的婴幼儿辅食。
无独有偶,根据信息所示,郑州万家食品公司生产的“谷妈咪宝宝均衡营养”系列面条,参考的生产许可证编号:SC10141010300346,产品标准号则为Q/ZWS0003S。但同样,在食药监局上查询可知,该款产品类别属于普通挂面,并非是特殊膳食食品,更谈不上是婴幼儿专属的辅食。
除以上例子外,更有不计其数的披着婴幼儿辅食外衣的普通食品正在利用妈妈们对于宝宝食品的“挑剔”收割着智商税。对于此现象,有业内人士直指: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全面科学合理的补充营养,而婴幼儿辅食在营养丰富度和配比上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但是不少厂家却打着婴幼儿辅食的幌子售卖普通面条,无非就是想让自家产品搭上了“婴幼儿辅食”这个标签,从而坐地起价。
“高糖、高盐”辅食危害大
众所周知,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初级阶段,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过多摄入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建议,婴幼儿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清淡口味,以提高婴幼儿对于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
但是一些商家为了口感可以更吸引消费者购买,丝毫不顾及儿童健康安全,大肆添加盐与糖。比如本家良田天猫旗舰店所售的酸奶小溶豆,包装显示产品类型为固体饮料,配料中含有白砂糖,每100克产品就含有碳水化合物66.7克、钠141mg;旺旺公司从海外引进的婴幼儿米饼品牌“贝比玛玛”蔬菜味米饼,配料中也含有白砂糖及食用盐,每100克产品中钠含量高达274mg。
据相关专家表示:给宝宝食用含有高糖、高盐的婴儿辅食会给宝宝带来高血压、心脏病、肾脏损伤、影响大脑发育、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口腔蛀牙等等一系列的危害,还会影响宝宝对其他食物的摄入。
而国家高级营养师梅淑贞也表示:“如果我们给孩子吃太多调味料,孩子的肠胃功能容易紊乱,出现拉肚子等症状,所以我们一般不建议孩子摄入过高的糖、盐等,如果钠的摄入量过高,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因此宝妈们在给宝宝选购婴幼儿辅食时一定要努力规避市场的这些风险,把握清淡原则,否则给宝宝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料的伤害。
配方杂乱,有效成分极少
根据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定义,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是以一种或多种谷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营养强化剂或其他辅料,经加工制成的适于6月龄以上婴儿和幼儿食用的辅助食品。
而在调查中母婴前沿了解到,国家标准对谷类辅食中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D以及钙、铁、锌、钠等成分有强制要求以外,对于烟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均表述为“可选择”。
于是一些商家就开始从配方入手,声称自己的产品配方种类齐全,营养价值更高,另外还疯狂效仿奶粉,推出1段、2段、3段及全段产品,可谓是五花八门。
例如英吉利旗下450克罐装小米粉在包装上就酷似奶粉,并且分为1—3段,标注的营养成分多达27种。不过经细心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其在钙、DHA等成分上有少量差异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不一样的地方。除此之外,一些商家声称自己的产品中有核桃、红枣等成分,实际上产品的含量却少得可怜。
对于商家以添加食材或新配方作为卖点的行为,有业内人士表示,微量成分的增加可以拓宽商家卖货的噱头,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增加了微量成分后的夸大宣传和高价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2018年辅食细则的正式落地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辅食行业的准入门槛,一方面倒逼辅食企业优化升级,促使辅食行业发展回归正轨。但整个行业乱象终究将会止于何时,又有多少家企业能扛过这洗牌期,这就需要时间来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