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云米科技公布了其2019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期内,营收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9.2%,超出市场预期;净利润为7330万元,去年同期净亏损5980万元,实现同比扭亏为盈。
但股价并没有因财务数据的较好表现而上涨,截至当日美股收盘,股价下跌1.19%。
从财报来看,云米科技这支”家庭物联网第一股”的表现值得肯定,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亦实现同比扭亏为盈。在今年家电整体市场行情并不乐观的环境下,云米科技依旧能维持业绩增长,值得肯定。但如今的楼市在坚持”住房不炒”的政策下并不火热,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装修家电市场的回暖。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即使云米科技能维持现有业绩的增长,也势必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过,我们仍然看到了云米科技在未来5G赋能之下展现出来的一些想象空间,只不过智能家居这一赛道的竞争激烈度也是有增无减,未来云米科技能否保持目前的强劲发展势头呢?美股研究社通过其Q3财报来进行简要分析。
营收大幅增长却净利润实现同比扭亏为盈 家庭用户数量同比增长85%
根据Q3财报显示,云集科技三季度营收10.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89.2%。
具体到业务上,三季度,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营收为8.2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9%;增值服务营收为人民币1.865亿元,同比增长164.8%;消费品营收为人民币5370万元,同比增长333.3%。从财务数据来看,三项业务均表现出了不错的同比增幅。
从利润方面来看,该季度,云米科技实现了7330万元的净利润,去年同期为净亏损5980万人民币。摊薄后每股收益为0.34元或0.05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净亏损2.31元。毛利率为22.3%,这一数据在去年同期为30%,毛利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业务和产品组合的持续变化。
从成本方面来看,期内,营收成本为8.314亿元,去年同期为3.955亿元,增幅为110.2%,这一增长与净收入的快速增长相对一致。这或许可以理解为是其为”去小米化”所做的一些相应的投资。研发成本为432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9.3%;销售与营销支出为1.1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740万元增长16.4%。
此外,截至2019年9月30日,云米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为人民币7.271亿元;限制性现金为人民币480万元;短期定期存款为人民币1.120亿元;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2.698亿元。截止至2019年9月30日,云米的家庭用户数量达到260万,同比增长85%或120万;Viomi线下体验店的数量约为1600家。
同时,财报对四季度的的业绩和全年业绩做出了相应展望。预计2019年第四季度净营收将在人民币14.0亿元至人民币14.4亿元,同比增长46.5%至50.7%;预计整个2019年净营收将在人民币43.1亿元至人民币43.5亿元,同比增长大约68.1%至69.7%。
综上来看,云米科技Q3财报尚可。只是,细看财报能发现营收成本的激增与云米科技的营收增速相对一致,这也暗示了,业绩的高增长是凭借着高价的成本来带动的。结合财报和目前的大环境行情来看,云米面临的挑战也不在少数。
营收强势增长的背后 云米还有这些难关不能忽视
对于云米科技来说,能够在成立的短短五年内在市面上拥有目前的地位,其独有的市场嗅觉毋庸置疑。只是,眼下的几重难关仍需云米直面。
1、家电市场几近饱和 短期内规模难以突破
尽管云米Q3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89.2%,但需要面对的是,我国家电市场目前相对饱和,短期内难以有规模上的突破,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
据经济日报相关资料显示,家电经过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2018年家电市场规模达到8104亿元的高潮。如此庞大的市场基数和几近饱和的居民保有量,也决定了今后规模上的突破已经十分困难。
在家电市场的渠道表现上,三季度线上市场规模维持增长,但增幅收窄,线下市场仍处于下滑状态。三季度线上市场累计零售额同比增长率为1.3%,比上半年的4.2%有所下降;线下市场持续承压,三季度累计零售额同比增长率为-7.0%,相比上半年的-5.3%进一步转差。
数据表明家电企业面对的压力相比上半年更加凸显,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想要过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云米Q3财报中显示,其营收成本同比增幅为110.2%,也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行业内地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
2、行业激烈的竞争 是云米难以逃避的现实
不得不说,云米科技产品的快速推出确实让市场刮目相看。但市场竞争从来都是激烈的,传统家电巨头们也并非都是在等着被颠覆,云米科技短期内的快速发展,让家电巨头们感受到了相应的威胁,纷纷向智能化转型。
就拿美的来说,近年来,美的在向科技型公司转型,持续布局智能家居领域,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据同花顺财经资料显示,美的在智能家居领域已拥有包括覆盖6大品牌、34个品类、800多款机型的AI交互功能;家电业内唯一覆盖三张5G网络、业内首个5GIoT应用联合实验室;推出首款家用电器专用智能芯片HolaCon等。
资料还显示,美的今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20亿元。从云米Q3财报来看,其研发投入成本同比增长29.3%,为4320万元。相比传统家电品牌,云米研发投入并不多,但与自身相比其不小的研发成本增幅来看,也反映了云米在业内面临的竞争使其不能掉以轻心。当然,仅凭这一数据跟传统的家电品牌相比并不是最科学的,但我们可以窥得的是,云米科技在面对存量市场的竞争也是不遗余力的维持相应地位。
而传统家电品牌依旧拥有其自身优势,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正在向智能家居转型,这对云米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然而,除了老牌的家电巨头,对于未来5G物联网这块巨大的蛋糕,科技巨头华为也不愿放过。
据2019年华为业绩报告显示,华为HiLink生态已经汇集260+品牌、500多款产品,吸引用户3000万+,连接IoT设备超过了1.4亿,跟小米的差距正在缩小。为支持合作伙伴落地全屋智能,华为有一个方舟实验室,提供产品设计、射频调测、协议测试、场景设计、产品场景陈列设计等支持。科技巨头华为入局智能家居领域,与小米生态链的云米科技必定会有一场较量,于整个家电行业来讲都将接受挑战。
3、”去小米化”战略 导致营销费用飙涨
作为小米生态链公司,说到云米科技自然是少不了要说到小米,也少不了对小米的依赖。事实上,小米也给予了云米较多的便利,譬如,基于云米和小米的战略合作关系,云米能够接触到 小米的生态系统用户、市场和数据资源以及相关支持。可以说,云米的发展离不开小米的参与。但云米为了摆脱对小米的过度依赖,一直在坚持”去小米化”战略,这直接导致了云米陷入烧钱的境地。
从这份最新财报来看,三季度,云米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6.4%至9740万元。今年二季度的财报显示,云米科技的总营业费用增加45.7^%至2.11亿元,其中,营销和销售费用增长了21.3%至1.29亿元。尽管飙涨的营销费用带动了云米业绩的增长,但同样毛利率由2017年的31.5%一路下滑。今年二季度毛利率为26.6%,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2.3%,在一路下滑的同时亦低于去年同期的30%。
高昂的销售与推广费用支出,主要是由于与员工相关的开支增加以及物流,广告,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增加与云米品牌产品有关的支出,折射出云米通过加速品牌和渠道建设,并正在降低对小米依赖。但事实上,想要减少对小米的依赖也并不会是那么简单。毕竟,在2018年之际云米已经为”去小米化”的战略陷入过烧钱亏损的模式中。
当然,未来5G+AI的物联网趋势已经逐渐清晰,这也为云米提供了创造更多可能的空间。
如何利用5G时代打造物联网 对云米来说尤为关键
随着5G、IoT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行业既有市场更新换代机遇的来临,全屋智能场景化应用将成为家电行业增长的新驱动力。据市场调查机构中怡康预测,到2020年,生活电器、厨房电器的智能化率将分别达到28%和25%,智能家电未来5年将累计带来1.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报告也显示,去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接近4000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同比增长20.8%。可以说,智能家居是家电红海市场中的一片蓝海,这也为云米科技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云米科技Q3财务数据显示,其智能家居业绩同比增长71.9%,彰显了其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实力。事实上,云米科技在智能家居方面还拥有相应优势的,除了有与小米的合作,其”全屋”解决方案是一大吸睛点,许多客户看中的就是云米的这一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全屋解决方案给云米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许多家庭会同时安装数十甚至上百个智能家居设备,这些设备可能通过WiFi、蓝牙、ZigBee等多种协议互相连接。而传统的WiFi路由器、网关,很可能无法承载如此之多的设备同时在线。
此时,就需要云米更多的关注如何来解决这类问题。打造一个高性能的”智能家居设备中枢”,成云米在智能家居道路上的当务之急。如何让全屋的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大带宽、低时延、高稳定性的互通互联,是云米眼下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智能家居设备之间如何更好地实现联动,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考验。
当然,未来5G赋予了智能家居更多的可能,5G物联网是大趋势。但显然,将用户的大量智能家居设备全部安装5G模块,在现阶段的成本仍过于高昂,落地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未来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正进入新一轮老旧家电更新换代的高峰期,巨大的换新、升级市场将主要为智能家电所占据。据业内相关人士表示,行业每年以约2000万台的换新需求递进,预计到2020年废旧家电存量将达到1.37亿台,家电换新市场容量将达到千亿元以上。
综合来看,云米科技Q3财务数据尚可,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隐患。当然,未来在5G技术的驱动下,云米有望受益于智能家居大趋势。云米如若能在技术上持续改进和完善,未来增长依旧可期。
本文来源:华尔街那点事/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http://www.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