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平台思维始终是主导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等各个产业互联网领域,未来主导者都将是平台思维者

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流量红利不断消退,BAT们又纷纷向产业互联网发起了进攻。事实上,早在BAT们进攻产业互联网之前,这个领域就涌现出了一批先行的实践者,有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树根互联,也有基于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它们已经助力诸多企业或产业集群成功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尤其是从去年马化腾宣布腾讯全面进军产业互联网,更是掀起了产业互联网的创业热潮,也推动了资本市场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垂青。《第五次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上半年产业互联网领域发生融资87起,披露融资金额超过186.9 亿人民币,其中树根互联于6月17日获得的5亿元B轮融资更是打破了工业互联网领域内的融资新记录。

不得不说,以BAT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巨头大举进军产业互联网,正在掀起一波实体产业的数字经济转型新浪潮。

BAT为代表的巨头,全面进军泛产业互联网

线上流量红利的枯竭,成为BAT们发力产业互联网真正的源动力。百度很早就将百度大脑开放提供深度学习基础算力,与此同时基于百度大脑搭建了面向智能汽车交通行业的Apollo,面向IoT设备的DuerOS语音交互系统;阿里则基于阿里云构建了多个ET大脑,如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农业大脑等,推动AI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腾讯则将AI技术与腾讯云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能力。

不可否认,对于BAT这样的巨头来说,他们发力产业互联网有着不可忽略的优势。

首先就体现在了综合实力方面。虽然BAT发力产业互联网时间较晚,但是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公信力,比较容易获得一些实体企业的青睐。同时他们也拥有庞大的企业资源,阿里巴巴自然不用多说,凭借淘宝和天猫多年的运营,积累了数百万计的商家;腾讯也在努力通过企业微信去链接更多的企业资源。

另一方面,BAT们代表的是互联网基因起家的产业互联网赋能群体,它们在长期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体量的技术,并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加固了自有的技术护城河。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它们再将这些技术以商品和服务形式,比如阿里的钉钉、阿里云,腾讯的“连接器”和“工具箱”输出给各类型的企业,传统农牧企业、电商商家等等。

当然,BAT发力产业互联网也有着他们明显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等实体细分领域不够专业,对于很多实体企业真正的数字化需求及工业应用场景、工业know-how会把握的不够精准。

目前来看,BAT们在产业赋能上最典型的特征是比较泛,他们在多个产业,比如农业、服务业、智能城市等方面都有落地案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产业布局特性,追求大而全,需要广撒网;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缺乏针对某个细分实体产业更高的专业性,因此需要更多属性的场景进行实践。

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垂直产业互联网也纷纷崛起

对于传统产业集群上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的痛点在于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能力和渠道,他们迫切需要这种数字化的能力;而对于工业基因很重的企业来说,这类企业的生产制造方式普遍传统,经营管理方式老套,存在低效高能耗的生产痛点,以及一站式数字化或智能化改造的发展瓶颈,他们更多需要的是销售、研发、采购、制造、管理等各个层面数据的全面打通,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于是,以树根互联为代表的专注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开始崛起,并全面为各个细分工业领域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更新,二是实现订单和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对接,提高利润率,三是提供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对于中小企业,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能给它们快速带来品牌力、订单对接、资金等多方面的赋能,帮助它们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升级,继而实现利润突破和品牌建立;对于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提供一站式赋能,打通原本各个独立信息化系统形成的信息孤岛,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降本增效。

在工业互联网的实体赋能落地上,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孵化出来的树根互联,但树根互联并未受到三一重工的限制,只在大型机械领域进行实践,而是将自己积累的赋能能力复制到了其他的工业制造领域。今年6月底,树根互联成为了首家入选 Gartner 2019 工业互联网平台魔力象限的中国企业,这次入选也意味着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初见成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树根互联表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力,并不断向工业互联网的改革深水区发起进攻。

由此看来,BAT们和树根互联虽然基因不同,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也不同,且前者赋能目标更泛,后者更专于工业领域。在BAT们和树根互联的共同推动下,他们将帮助企业和产业形成技术、资源上的高效实时互联,帮助传统实体摆脱长期的困境,将他们推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产运营阶段。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始终是主导者

很多人用风口来形容产业互联网时代,这是不准确的,因为风口总是会停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产业互联网是一种趋势,且不可逆。同消费互联网一样,产业互联网也完全有机会长出几个像BAT这样体量的巨头。

消费互联时代,BAT巨头们之外,也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型企业,成功吃到了消费互联时代的红利,安稳地活了下去,而且活的还不错,但它们都没有变得更大。回顾二十多年的时光里,中国互联网江湖里的BAT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究其原因,除了造化弄人的运气外,是BAT们掌握了做大做强的核心秘诀,即平台思维。

研究BAT们的发家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平台思维在一开始就已经被植入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比如阿里,1688之后,淘宝、天猫、支付宝(蚂蚁金服),都是典型的平台思维;再说腾讯,QQ最早只有单纯的社交聊天功能,后来慢慢有了游戏、问答、新闻等应用,如今虽显臃肿但却也是极其庞大的生态平台,微信的发展与QQ如出一辙;还有百度,最早只是简单的搜索引擎,到后来围绕搜索做了百科、贴吧、信息流等,也是慢慢丰富了自家的搜索生态。

深耕于工业互联网的树根互联亦是用平台思维在滚大雪球。在战略方面,树根互联提出了“根云生态合伙人计划”,目的是将硬件、MES系统、大数据分析、工业APP开发者,乃至工业服务商等众多深耕各细分领域的生态伙伴汇聚在根云平台之上,不仅提高在特定产业链里的影响力和赋能价值,为工业企业提供全套平台服务,更重要是不断扩充平台能力与知识储备,方便客户、开发者调用。树根互联能够快速崛起并得到70个工业细分领域的众多企业认可,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其平台思维。

总体看来,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等各个产业互联网领域,未来主导者都将是平台思维者。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