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集团的新尝试:大模型能否拯救疲软的IP生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阅文集团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在AI技术风起云涌的当下,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也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大模型的战场,推出了“阅文妙笔”及其配套应用“作家助手妙笔版”。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发布会背后,阅文集团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却不容忽视。

阅文集团CEO侯晓楠将“阅文妙笔”视为改变商业化困局的“秘密武器”,并声称AI将成为作家的“金手指”。然而,这一愿景的实现却远非易事。尽管阅文妙笔在辅助创作方面展现出了一定潜力,如帮助构建世界观、角色设定等,但其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灵魂,难以真正触及读者的心灵。此外,对于创作者而言,AI辅助创作更像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减轻部分工作负担,但也可能导致创作过程的机械化,扼杀创新灵感。

更令人担忧的是,阅文集团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财报显示,2023年阅文集团总营收70.11亿元,同比下降8%;年内盈利8.03亿元,同比增长32.3%,但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下,公司归母净利润减少16.2%至11.3亿元。这是自2022年后,阅文集团又一次全年营收下滑。这一数据无疑给阅文集团的大模型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业绩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阅文集团能否持续投入巨资发展大模型技术,并成功实现商业化变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阅文集团对AIGC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大模型技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IP生态的全面赋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却异常艰难。一方面,大模型的运行成本高昂,硬件投入和训练成本都是天文数字;另一方面,大模型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如何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如何避免同质化内容等。

对于创作者而言,AI辅助创作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便利,但也可能导致创作过程的同质化和机械化。创作者们担心,在大模型的影响下,自己的作品将失去独特的风格和灵魂,变得千篇一律。而对于读者而言,他们也渴望看到更多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的作品,而不是被AI算法所束缚的流水线产品。

综上所述,阅文集团在大模型之路上的探索虽然充满了希望与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阅文集团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大模型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阅文集团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远、更稳。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