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元股份发布了2019年财报及2020年一季度财报。其中2019年三元实现营收81.51亿元,净利润下降25.51%至1.34亿元;2020年Q1三元营收下降21.9%至15.18亿元,净利润下降325%至1.19亿元。
从业绩表现来看,三元显然有些差强人意。要知道作为北京地区的“奶业大佬”,三元乳业也曾能与光明抗衡,与蒙牛、伊利比肩。而如今三元不仅被其他企业拉开差距外,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盈利危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多次并购失败拖累业绩
从最新发布的两份财报上来看,2019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9.77%至4997.48万元;2020年Q1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19.92%至-1.1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业务没有直接关系,属于“一次性或偶发性”的收支。也就是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才是三元真正的净利润。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值得一提的是,翻阅财报可知,2011-2017年,三元扣非净利润均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为-4457万元、-3624万元、-2.41亿元、-2.64亿元、-569万元、-7800万元、-1168万元。这也意味着,要不是每年有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三元可能就要面临退市的危机了。但众所周知,三元曾是一方霸主,盘踞于京津冀地区,就连蒙牛与伊利这样的巨头都无法插足。那么三元到底经历了什么,使其陷入了业绩不佳的境况中呢?经查,三元曾进行了多次并购举措。据悉,2009年,或是出于对弥补奶粉业务短板的需求,体量并不算大的三元选择对“三聚氰胺”事件的主角三鹿奶粉进行重组。结果显而易见,三元很快就出现了“消化不良”迹象。根据2009财报显示,三元的净利润骤减415.97%至-1.29亿元。受三鹿的拖累,三元几乎连续8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得益于政府补贴以及北京麦当劳50%股权的投资收益才勉强维持上市资格。2011年,还未完全咽下三鹿的三元,又盯上了破产的湖南太子奶。然而,虽然太子奶品牌成熟,但经销网络几乎瘫痪,重组需耗费大量时间,这也给了伊利、蒙牛等品牌占据乳酸菌市场的时间。而太子奶在后续经营中,也未给三元贡献多少业绩,反而逐步沦落另一个“拖油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缺乏核心单品,区域优势恐被打破
对于三元业绩的衰退,乳业专家王丁棉还表示,三元股份净利润下滑原因与运营效率及成本控制等相关。相较于伊利、蒙牛,三元缺乏核心大单品和产品创新。
据悉,近几年来,蒙牛、伊利等乳企纷纷发力打造自有品牌的明星单品,譬如蒙牛的特仑苏、纯甄;伊利的安慕希、金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品也逐渐发挥作用,在业绩中得到体现。
或许是受到并购影响,导致三元并没有拿的出手的大单品。纵观中国乳业,区域乳企想要做大无非有两条线:1.靠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常温乳酸菌等常温液奶;2.靠奶粉来打天下。然而,无奈的是三元在婴幼儿奶粉市场更没有话语权。
那么既然品牌扩张市场困难,利用区域优势建立巩固品牌销售壁垒。低温巴氏奶无疑是一个好的发力点,但在这条路径上,三元似乎也差点意思。近年来在常温乳品增速放缓的行业背景下,低温巴氏奶受到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该品类也面临着同质化和快速复制抄袭,缺乏创新等难题。并且随着各个电商平台冷链配送的完善,各个有实力的乳企将会加速全国化布局。不难预见,到那时三元若仍不革新,其区域优势也会被打破。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渠道商网络元气大伤,复星系当道
除此之外,河北三元与唐山三元两兄弟的“内斗”一事,也让三元的渠道商网络元气大伤。据悉,2017年6月,三元食品收购唐山三元70%的股权,成为与河北三元其名的三元子公司。
但由于三元并未给唐山三元划分招商区域,导致唐山三元以裸价抢夺另一家兄弟公司河北三元的市场(河北三元批发给经销商的奶粉200多元一桶,而唐山三元的奶粉只需要60多元),从而使得部分经销商转投唐山三元,影响了经销商的利益。
面对两大子公司的内斗,尽管三元表示“公司一贯坚持“质量立市,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非常重视合作伙伴及经销商伙伴的经营利益,对于一切损害经营环境、合作伙伴和经销商伙伴利益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但是对于经销商权益维护的不严谨,使得多位经销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忠粉羽翼,表示不再销售三元奶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简称“复星”)以定增方式参与三元股份混改。2017年一季报显示,复星系掌握三元股份超过20%的股权。并且从2015年开始,三元高层大换血,不少复星高管上位。然而,这些人才对乳粉行业的运营方式并不甚了解,那么在他们的带领下,三元的发展是否能不步入正轨,值得关注。在并购企业拖累、缺乏品牌核心单品、渠道网络元气大伤下,三元的未来几何?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