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牌异业合作的那些要点!

现在品牌间的异业合作越来越普遍,而且大多数时间,合作推广是一个既节省经费,又1+1>2的事,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找适合的方式去合作。

文|老聂谈品牌,来源:公关之家

现在品牌间的异业合作越来越普遍,而且大多数时间,合作推广是一个既节省经费,又1+1>2的事,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找适合的方式去合作。

常见的异业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联合获取曝光

这种是最常见的合作方式,以我们常见的电影宣发曝光为例。每次一有电影宣发,制片方和主演必到各种宣发地站台,比如影院路演等,这都属于常规的宣发阵地;而近年来,这种宣发开始尝试更多渠道的联合曝光。

比如最近就看到胡歌桂纶镁出现在李佳琦的直播间,一方面制片方利用李佳琦巨大的人气流量,以及直播的火热度,以此作为阵地进行宣发;而同时对于李佳琦,能有跨界明星进入直播间,本身对于自身影响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众多广告主的巨大吸引。据悉胡歌出现时段,直播品牌被秒光。同理,李佳琦参加《吐槽大会》的录制也是一样,也是利用各自领域的优势,互相获取曝光度。

这种是最容易做得异业合作,也是品牌常采用的方式。只要相互品类不重叠,就有可操作性。

2、联合进行吸粉

相比联合曝光,联合吸粉则是将合作又推进一步。相比联合曝光,联合吸粉会有更实质性的目标诉求。

相比产品品牌,个人KOL是更典型的例子,比如各公众号、抖音、直播等KOL的联合吸粉。相信大家都会在自己关注的某些自媒体内容中,看到过对其他账号的推送,引导大家去关注某些账号。其实大多数并不是友情推荐,而是互推。比如直播平台某些大主播,会经常互相连麦,其实也是为了相互获得更多关注。

联合吸粉的要点,核心还是在于为用户提供一个“关注”的价值,所以对合作方和用户的匹配程度,要做更深层次的考量。

3、联合实现变现

这可能是很多企业异业合作的终极目标。目前常见的异业合作变现方式,就是品牌联名卡或者各种联合会员。

比如很多银行,会推某些航空公司或者酒店的专属联名卡,告知能享受额外积分或者专属优惠等等,其实本质是双方基于自身优势,进行的一个联合变现的商业模式推广,最终也是双方获益。

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视频会员,在各大平台售卖或者可以进行积分兑换,因为这种联合会员,也是双方都有变现提成的。

联合变现的方式还有很多,核心要明确合作确实给予用户折扣,而不是仅为了薅羊毛。

4、联合资源置换

这一类别可能涵盖很多,比如大家技术置换,软硬件相互开放技术,实现捆绑销售;比如各自开放优势渠道资源,整合上下游机会,通过渠道资源共享实现各自产品销售;比如单纯的资源置换,做品牌露出,如年会赞助活动赞助等。

资源置换的前提,在于双方需求和目标用户群的匹配,用低廉成本获取更多关注。

以上是常见的一些品牌异业合作方式,虽然多数情况下,异业合作大多是1+1>2的效果,但也有些细节要注意,操作不当对品牌不仅不会加成,可能还会造成负分。

1、品牌量级要匹配,对等是双赢的基础

虽然品牌们都喜欢抱大腿,越是初创企业越是如此。但是对大多数异业合作而言,抱大腿合作基本都处于弱势地位,外界最终看到的成果,基本也都是看到大腿品牌,而不是你的牌子。

以共享单车比较火热时期,ofo推出的一元月卡为例,当然这是一个开源接口,任何企业都可以去找ofo合作,推出一个专属于自身的“ofo*xx品牌一元月卡”,然后企业方在疯狂转发。其实回头来看,所有的势能都集中到ofo和一元月卡的曝光和关注度上,很少会有人在意到xx企业。

再比如携程这类的平台型产品,虽然很多产品都由供应商提供,来丰富自身品类,也算某种程度的异业合作,但是产品提供方,很少有机会露出自身品牌,命脉其实就都把控在携程等平台型产品手中。

这都是典型的不对等合作,但对于很多小品牌而言,却还是以抱到大腿为荣。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对等的异业合作是最有效的。

当然,如果小企业一定要跟大企业玩?怎么玩?

2、 无论牌多大,以你为主

如果一定要大企业和小企业产生合作关联,那就尽量以自己为主,虽然很难,但这才是有可能有收获的合作方式。这里需要一个前提,明确自身的优势,对大企业的吸引力究竟在哪,是否能把优势最大化。

比如有央视采访的机会,内容是专门占据一个版块镜头还是放在合集中更好,那些能被专访的品牌,都需要准备哪些要素?如果真的只能在合集中,是否可以占到关键位置,比如双创周跻身总理身边的一些创业品牌负责人,都成功获得足够关注。

虽然难度很大,但可以看到,只要自己产品过硬,给媒体或合作方一个更偏重你的理由,也许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合作结果。比如人民日报和天天P图的合作,天天P图利用的就是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以及活动的创意,最终成功通过人民日报的巨大流量,获取了巨大关注。

3、 小品牌合作,更重创意和跨界性

对于对等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间的异业合作,是不是没有关注度呢?关键还是在于创意性和跨界深度,其实见过很多异业合作真的出彩的品牌,反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品牌。

以知识付费平台为例,很多中小型知识付费平台,并没有机会去挖头部的KOL来做课程,但会选择一些专项类KOL来包装推广,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这样成本较低,更重要一方面,KOL本身会特别重视这类机会,而且本身也有一定能力基础,往往出来的课程都不会太差。而对KOL而言,一方面可以达到现阶段能力的一个变现,同时也获得自身履历的加成。而一旦某些KOL有所成绩,平台的知名度也会随之上一个台阶。

综上,无论是企业间还是KOL间的异业合作,核心方式是对曝光、吸粉、变现和资源的整合提升,而在产品过硬,创作能力好的前提下,合作品牌量级和主导性,则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