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通过对国产电影、进口批片、分账片分类统计,结合制片方、发行方、院线与影院等各环节不同的分账比例,测算其票房分账收入,从而进一步得出上游内容生产方和下游渠道方行业集中度。
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近年概况浅析
近年中国院线电影票房持续呈火爆态势,继2017年票房达559亿元后(含服务费),2018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中国院线电影票房突破320亿元(含服务费)。其中:
1、国产电影:国产影片票房占比2015年超过60%,2016、2017年两年呈回落态势,2018上半年国产电影占比回升。
2015年国产电影爆发的原因有:
i) 中国首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化产业迎来蓬勃发展契机。
ii) 各路资本争相进入行业内,一时各体量级的影片涌入市场。
iii) 以票务平台为主的票补规模较大,这部分金额亦进入票房统计口径中。同时低价票带动了更多观众的观影积极情绪。
IV) 以《捉妖记》《寻龙诀》为例的国产工业化大片以及《港囧》《夏洛特烦恼》为例的国产喜剧进入观众视野,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经过2015年国产电影集中爆发,资本和观众进入冷静期,2016、2017年国产电影票房占比也相应回落, 2018上半年国产电影绝对数值及其比重再现增长态势,主要系2018春节档表现大超预期。
2、进口批片:2015年进口批片票房占比不及5%,2016/2017年小语种批片获得市场认可。
由于2015年引进大多为好莱坞B级动作片,制作成本偏小,剧情同质性较强,造成2015年批片失灵的现象。
2016年以来批片数量增加,2016、2017年批片数量均在55部以上,比2015年批片数量增长愈一倍。
2016-2017年不仅批片数量增加,质量同样拔出新高,呈多元化发展。除美国科幻大片外,以《摔跤吧爸爸》(印度)、《天才枪手》(泰国)、《看不见的客人》(西班牙)等为例的小语种批片票房表现突出,其中《摔跤吧爸爸》以近13亿票房居于2017年批片票房榜首。
相比2017年批片的亮眼表现,2018上半年尚无爆款批片出现。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映的《神秘巨星》[1]已转为分账片,印度资方与引进方可共同获得票房分账收入。
3、进口分账片:2017年进口分账大片表现亮眼,2018年数据不及去年同期。
2017年进口分账片突破200亿元,票房占比达36.2%。
2017全年TOP10分账影片票房均值为11.76亿元,2018年(截至8月30日)TOP10分账影片票房均值为10.93亿元。
2017上半年TOP10分账影片票房均值为10.51亿元,2018年同期(截至6月30日)TOP10分账影片票房均值为9.87亿元。
对比同期票房数据,2018上半年TOP10分账影片中,主要系5-10名影片表现不及2017同期。此外,在TOP10分账影片中,2017年除《寻梦环游记》外皆为好莱坞系列化大片,而2018年有三部《头号玩家》《狂暴巨兽》《摩天营救》非系列影片票房居于前列。同时,《神秘巨星》成为首部非好莱坞的分账片,中印资方合作模式正式进入新的阶段。
国产电影、进口电影分账模式介绍
国产电影此处指出品方、制片方为中国大陆企业的电影。合拍片指中外资方、中外制片方合作制作的影片。由于合拍片与国产电影的分账模式基本相同,故此处归为国产电影分账模式中。
进口批片,又名“进口买断片”,是指中国大陆发行商以固定的价格直接买断国外影片的放映权,国外的制片方不参与中国大陆的票房分成,由国内引进方和院线、影院分得票房分成。由于这类影片多以批量的形式引进,故名“批片”。批片通常在国内上映日期比原产国延后较长日期,近年来间隔期有缩短的趋势。由于批片数量2016年以来上涨近一倍,除中影、华夏之外,也有部分民营公司协助推广发行。
进口分账片,即国外电影的制片方只委托国内发行方在中国大陆代理发行,按分账比例享受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分成。分账片绝大多数为美国六大制片公司[2]制作的商业大片,制作成本高昂,明星阵容强大,上映日期几乎与国外同步。分账片通常只有中影或华夏拥有中国大陆代理发行权。
三种类型的院线电影各环节分账比例如下图:
其中不可分账票房指,不论是国产电影,还是进口批片或进口分账片,在中国大陆上映获得的院线票房,需上缴专资办票房数据(不含服务费)的5%作为专项资金费用和其3.3%作为特别营业税。扣除这部分的金额为可分账票房,但需注意的是,对于国产影片和民营公司协助推广发行的批片,若可分账票房大于6亿,需要支付中影一笔发行代理费。剩余部分进入到各环节按比例分账阶段。
各环节参与方票房分账收入测算
通过制片方、发行方、院线与影院在各类型影片下不同的分账比例,结合各类型影片票房收入(不含服务费),可测算出各参与方获得的票房分账收入。上游内容制片方不断向发行方挤压,角色为单一发行的传统公司数量愈减,互联网背景发行公司逐渐成为主流。由于上市影视公司大多数为制片与发行能力兼备的企业,此处将制片、发行方合并口径测算,同时将院线、影院合并口径。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不断攀升,各环节参与方票房分账收入也逐渐增长,且下游角色优于上游角色。
一方面由于行业分账比例不同,另一方面体现在院线播映渠道有着天然的相对优势,作为平台型角色,不论国产片或进口片在中国大陆上映,它都具备享受高比例票房分账的权益。而中国制片发行方则要大部分依靠国产电影的爆发带动相关收益。在进口片方面,中影、华夏具备相对垄断的发行能力,而其他民营发行公司则要在海外电影市场“沙里淘金”才可获得可观的分账收入。
上游生产方及下游渠道行业
集中度皆逐步提升
选取华谊、光线、中影、猫眼等头部10家上市公司(主营为制片发行业务)对其进行票房分账收入拆分,同时通过万达、大地、联合等十大院线票房市占率测算其对应票房分账收入,分别得出上下游前十大参与方票房分账收入占比所代表的的行业集中度。可以发现:
1、2015-2018年,上游生产方及下游渠道行业集中度皆逐步提升。
随着产业及资源进一步整合,不论是上游内容生产方,还是下游院线渠道,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形成强者恒强的态势。有望在内容生产端形成规模更大,业务更多元的集团式企业,而在院线渠道方面,扩展非票房分账收入,增强观众忠诚度,或将成为提升或保持院线票房收入市占率的关键因素。
2、上游生产方行业集中度增速更快,后来居上。
观点:
ⅰ) 2015年上游生产方行业集中度低于下游渠道方集中度的原因在于,内容制作方属于轻资产型,准入门槛较低,且内容题材广类型多,天然存在分散度较高的特点。而院线渠道端为重资产型,准入门槛高,子行业本身集中度较高;
ⅱ) 上游生产方行业集中度增速高于下游渠道方的原因在于,随着2016/2017年资本热潮散去,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型制片发行公司被迫退出市场,劣质出清,行业资源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同时头部制片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撺局”的能力,则更多地向市场贡献大制作、高口碑影片。同时观众对影片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更加青睐由头部企业制作出的精品电影,从而加快票房分账收入流向头部企业。而对于院线渠道方,资产重,抗风险能力强,行业壁垒较高,故受到的波动较小,行业集中度缓慢提升。
[1] 与《摔跤吧爸爸》同为阿米尔·汗主演,在中国国内获得7.47亿票房。
[2] 美国六大电影制片公司指:迪士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影业、21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