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弹短信火爆”成为热搜词汇之前,社交平台的突然走红,还停留在2012年初陌陌的“一炮而红”。
8月20日,罗永浩在锤子科技公开演示子弹短信的使用,并正式开放IOS、安卓端下载。两天后,子弹短信冲上APP store社交榜榜首,8月28日,依然高居榜首之位。
网友在微博上向罗永浩提问,是否考虑让支付宝入驻子弹短信,这样自己离卸载微信就不远了。显然,近些年微信一家独大的社交江湖,人们积怨已久,急切盼望子弹短信真能改变现有的社交生态。但自信如罗永浩,敢言壮大锤子收购苹果,也只能对外回应:卸载微信是不现实的。
而另一面,随着下载体验用户的增多,子弹短信的bug不断。一周过去了,子弹短信在APP store的评分从首日的4.6分降低到3.8分。
垂直领域的深耕与延展,一直是业界看好的社交平台发展方向。针对商务、高效细分人群的子弹短信显然有备而来,它究竟是真的解决社交痛点,还是鸡肋产品的昙花一现呢?有待时间检验。
波折诞生:两次面世,一锤定音
8月20日来自罗永浩的实力演绎,并非子弹短信的首次面世。
这款由北京快如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快如科技)推出的APP,远在3个月前的锤子科技鸟巢发布会上,就曾借着坚果TNT工作站的介绍而有过短暂亮相——在一台价值9999元的坚果工作站的大屏幕上,用户可以通过语音配合文字实现对多人消息的快速回复,且支持群聊功能。
彼时,子弹短信被罗永浩定义为系统级的通讯工具,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商务沟通的效率。显然,人们不太买账,子弹短信未曾激起多大波澜。
3个月的时间,子弹短信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款APP,并直指微信痛点:
允许用户在通过语音输入发送文字信息时,同时发送文字与语音信息,且语音可以自主调整进度条,选择听取的部分——针对微信语音文字翻译的隐藏功能,且微信语音一旦断开必须重听;
可以直接在短信列表界面发送短信,无需进入短信对话界面——微信无此功能;
通过闪念胶囊按键(在坚果手机上)和悬浮图标快捷发送短信——微信回复信息,需要进入聊天框,无法在主界面一键回复;
提供“稍后处理”功能,针对人们已读消息后忘记处理的问题,子弹短信可以将这类信息进行标记,被标记信息会被分组,等待用户空闲时间进行回复——解决微信现下海量信息,但常被遗漏却不自知的问题;
用户可以针对某条消息进行回复——微信PC端的群聊中可以引用某条消息进行回复,但单独聊天窗口中迟迟未上线该功能;
用户加入子弹短信社群后,可以查看群聊过往信息——而微信的社群依然停在新加入用户一脸懵逼的状态,用户呼吁微信实现聊天记录同步的需求,一直未被满足。
诸如此类,子弹短信的亮点,几乎全部来自于微信的痛点改进。
可仅凭这些功能,就足以撼动微信在熟人社交江湖的武林盟主地位吗?
至少,罗永浩自己说:没有挑战微信,只是做一个在意沟通效率的人群的细分领域而已。
社交江湖:流量之争的野心与死局
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必备因素,早已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信息传递。在融合沟通交流、商务交易、办公工具等应用基础上,沉淀强大的好友关系链,实现整体行业市场规模的全面爆发。
在这场爆发中,腾讯是开天辟地者,也是既得利益者。
1998年,腾讯QQ问世,大街小巷响彻“咳嗽声”“敲门声”,20年来累计注册用户9.9亿;后于2011年诞生的微信,短短7年时间,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帐户已达10.58亿。极光大数据显示,2018年6月社交网络app渗透率排行榜中微信渗透率达86.5%,排名第一,QQ以70.1%的渗透率紧随其后,是第三名微博的两倍有余。
腾讯在社交跑道上,以领跑者的态势,一跑就是十余年。从微博的资讯图文和短视频社交几经沉浮,到陌陌收购探探且转型直播避免直面抗争的陌生人社交策略,再到支付宝征战“圈子”“校园日记”而折戟沉沙,各界选手,辗转参赛,都难有弯道超车者。
社交应用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服务和新功能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大量的用户。在腾讯已经累计亿万用户的背景下,就连用户自己都时有困惑:我确实还需要其他的社交软件吗?
但与此同时,微信同样危机四伏。张小龙坚持极简主义,微信的血液中写满了“克制”二字。不上传聊天记录、不增加复杂功能以提升操作难度、不推荐夜晚使用而不提供夜间模式等,屡遭诟病。但商业营销与工作负荷,却未曾放过它。不断入侵朋友圈的微商、代购、拼多多砍价与营销课程,成了朋友圈的主流内容;工作群一个又一个地叠加,数以千计的未读消息消耗用户的耐心。用户不得不再问自己:我又该如何躲开微信的信息轰炸呢?
子弹短信,在七年之痒的时刻浮出水面,好似给这批用户提供了重新选择的机会。许多人下载软件,并开始四处求加子弹好友。但讽刺的是,他们选择发布信息和二维码的渠道,最多的是微信朋友圈。
好友关系:伪垂直需求,难破生态局
一个江湖态势的形成,往往是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交江湖,也不例外。
微信可以站在社交之巅七年之久,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腾讯巨人的推波助澜。正如视频社交平台TIKI创始人吴永辉时在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所言,微信当年的成功基于电信网络升级为互联网、功能机转变为智能机、基础技术和平台的变化,最终,才有了新通讯模式的诞生。从垂直人群和内容角度出发的社交创业,很难做出颠覆性的社交产品,除非能在底层技术和机制上做一些突破。
吴永辉的一段话,揭示了子弹短信难以打破社交江湖的关键所在——缺乏合适的时代机遇、缺少底层技术的重大突破、更缺少社交应用最需要的广泛用户基础。
在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前,人们的快速沟通仰仗于短信,但彼时的短信费用高昂,成为人们的负担,寻求一个可以免费即时通讯的工具,就成为了刚需。而恰逢国内移动互联网处于迭代期间,2G网络接入方式的PV占比在逐渐下滑,3G网络与WiFi的pv占比开始提升;安卓系统逐渐吸收塞班系统释放的市场份额,智能机开始出现并趋于普及。微信依赖于流量、QQ用户、通讯录基础上的免费即时通讯,是久旱后的甘露。
这是属于微信的时代机遇。2018年网络与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同时存在人口红利消失、垂直细分社交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局面,何谈颠覆。
2011年,微信的免费即时通讯是取代了手机短信,突破了底层技术的一种创新应用。在核心服务即时通信的基础上,接入互联网金融服务功能,实现服务的创新和无限延展,成为无所不包、既有社交娱乐又有生活服务的平台型媒体。它已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也成为人们便捷生活、获取资讯、记录生活、展示自我的综合平台。
子弹短信纵然摆脱了微信的痛点,却也同时摆脱了微信全面的、便捷的服务功能。具有新鲜感的看客,今天会去期待子弹短信可以收发红包,明天就会意识到,微信红包的丰富功能足以满足生活需求;支付宝本身具备的支付功能,何需外物来承接和延伸?
此外,微信公众号的背后,站着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变现能力的一批自媒体人,他们又凭什么将精力和时间转移到今日头条的资讯推荐平台去呢?更有甚者,呼吁子弹短信取消资讯,改为类朋友圈的入口,假设如此,又与微信有何异呢?
打败微信的,永远不可能是另一个微信。这是微信的底层技术突破,更是突破之后带来的肥沃土壤。子弹短信的土地,尚在开垦阶段。
回归到最大的难题,获取最为广泛的用户数量。
如今,冲上APP store的子弹短信,已累积千万用户,但与微信、QQ相加的20亿用户仍有天壤之别。罗永浩在子弹短信发布后,成为了微博上最活跃的“子弹短信客服”。亲自回复网友疑惑、转发招聘与融资进展,一次又一次利用自己的人气为子弹短信的火爆推波助澜。
但这种来自一个大V的推动力,始终会到达瓶颈。锤子铁粉的支持、互联网人的体验、路人网友的尝鲜,都为它积累了第一波的用户。但下一波用户在哪里?恐怕罗永浩心里也在打鼓。
社交应用的基础,则是最大量级的用户。只有沉淀了用户,才能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服务与价值。那么,这批在微信中已经拥有数百位、数千位好友的人,他们如何转移去子弹短信?他们又如何将自己的好友关系转移到子弹短信?只针对商务人士的细分市场,那么如何让最多的商务人士认识并使用它?商务人士喜欢阅读的公号文章可以在子弹短信上看到吗?商务人士想通过一个app就实现出行、住宿、办公、理财等不同功能的极简需求,可以在子弹短信上实现吗?
我们还没有看到,至少短期内也看不到,子弹短信可以为这些问题给出满意的答案。
退一万步说,子弹短信都解决了这些问题,那它与微信又有何区别,人们费尽心思的转移,最后,却成了另一种束缚。
不是时代的眷顾儿,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更缺乏广泛的用户基础,剑指垂直细分市场,也有可能是虚伪的定位不明。社交江湖还是那个江湖,子弹离穿越大门,还有一段万里征途,且走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