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共有的例证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兰蔻小黑瓶成本21.6元,零售价1080元。
笔者认为:这与国内电商圈流行成本论有关。
成本论的拥趸大多是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小米、名创优品、网易严选、拼多多等。
- 消费性
- 娱乐性
- 社交性
表面看来,这种强调消费性的商业模式,非常贴合用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心理。
-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不断细分的时代,消费细分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 仅仅提供基础消费性的品牌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我们不仅需要小米,还需要OPPO、Apple甚至8848。
比如我们会购买王者荣耀皮肤、会花200元去吃一餐成本20元的龙虾、会因为喜欢鹿晗选择OPPO。
比如海底捞依靠令人感动的服务细节最大程度上取悦用户,不仅获得口碑,而且成功的让用户支付远超同行的货币成本。
社交性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从另外一个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地位
我们会为雷克萨斯买单,是因为其品牌社交性支撑了品牌溢价:
雷克萨斯的用户是社会精英阶层!
- 消费性致力于满足于用户的基本生存需求,因此溢价空间较小。
- 社交性/娱乐性的注入意味着可满足更高需求比如尊重与社交。商品溢价能力进一步加强。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切断美国企业与中国手机企业的合作,会是什么样子?结果不言而喻。
- 拼多多:消费性最高、娱乐性社交性最弱
- 名创优品:消费性、娱乐性、社交性中等
- 网易严选:娱乐性优势明显、消费性最弱、社交性较强,但优势不明显
- 小米:消费性最强、娱乐性和社交性最弱
- OPPO:消费性一般、三种属性较为平衡
- 苹果:消费性最弱、社交性、娱乐性最强
- 由于家居品牌性较弱,因此处于名创优品更容易受到更低价的拼多多冲击
- 手机品牌性较强,因此手机会受到苹果和OPPO的品牌力压制,以低端市场为主。
笔者认为:为了品牌的长久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商品的价值定价,而不是价格定价。
这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持续的研发投入,最终带来的是产品竞争力的恶化。
类似行业如医药化工、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
商品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是商品定价的标准,而不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 我们会把古代字画以废纸的价格出售么?
- 我们会把飞机以金属塑料的价格出售么?
- 我们会把集成芯片以硅材的成本出售么?
是时候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对于定价、成本的认知,否则中兴类似的事件将再次上演。
价格是商业竞争中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但是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企业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尤其作为品牌方的角度。
我们为产品制定了高溢价,但是我们无法为这样的定价提供足够的支撑!
兰蔻小黑瓶1080的定价没有错,只要她的消费用户认可它的价值。
就算它的成本真的只有21.6元,它也没有错!
PS:今天和几位很有意思的朋友吃了个晚饭,所以文章完成的很匆忙,自我感觉很不满意。请看到文章的小伙伴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