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年初关心趋势,一旦新年开工,大家忙着冲刺KPI、忙着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忙着合规整改与转型突围,埋头赶路,便无暇遥望前方了。
年初时,我们曾热切期待2019年新年新气象,转眼间,半年过去了。在这半年里,市场担心的事发生了吗?市场企盼的信号出现了吗?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可以放心大胆往前冲吗?
棋至中盘,正好盘点。
上半年,没有热点
上半年,一切按部就班,分行业简略说一下。
(1)消费金融。在行业角度,市场关心的联合贷款征求意见稿没有落地,倒是315让714高炮火了一把。作为高利贷的变种,714高炮虽露脸CCTV,在行业内却只是边缘化的存在。此外,全国范围内扫黑除恶,套路贷和暴力催收无力再输出负面舆情,行业环境净化了不少。
持牌机构仍在风口里追逐规模,被三年后规模破百亿或千亿、利润破十亿或五十亿的目标驱动,一心只求做大做强。不过,不少机构掉队了,或迫于不良,或迫于资金,或迫于合规,它们不得不慢下来,休整盘点。
有增长,有下降,反映到行业层面,消费金融的增速开始放缓。2019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消费类贷款增速17.3%,环比下降1.4个百分点。
(2)第三方支付。2018年以来,中小支付机构渐次退出C端战局,以聚合支付为工具,着重在收单业务上突围,追逐交易量及佣金收入,并围绕B端商户探索“支付+”转型。
不过,巨头系支付机构从未放弃C端市场。经由支付入口,为一站式金融产品导流,是巨头系支付机构的战略定位,所以C端要坚守,打持久战。其中,银联旗下云闪付尤为活跃——据财新网报道,云闪付2018年营销费用在百亿上下,注册用户突破1亿;2019年预计将配备80亿营销费用,达成新增用户1.5亿的目标。
巨头系支付机构精神层面有使命感支撑,物质层面靠集团输血,仍有一战之力,长尾支付机构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随着市场向头部机构集中,长尾支付机构靠备付金、互金机构(如现金贷平台)、甚至服务灰产度日,当下,备付金集中存管,互金平台整顿,灰产被重拳打击,三个钱包相继缩水,日子愈发艰难了。
(3)P2P。年初,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释放了“能退尽退、应关尽关”的严厉信号,把行业吓得够呛。之后,财新网曝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这才给行业吃了定心丸。
备案仍在有序推进,据称分批次公布名单,年内会有首批名单,2020年会画个句号。希望一切顺利。
整体上看,互金行业上半年略显平淡。
重要信号
虽然行业层面没有热点,但宏观层面释放的信号,却足以影响行业未来几年的轨迹。
信号一:消费支出仍显低迷,促消费是政策重点。
近日,在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表达了对居民负债水平的关切。
杠杆率急速攀升,消费金融是幕后推手。如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统计,80后借款人的人均欠款金额(含房贷和信用卡欠款)约为22万元,90后为10万元,分别是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7.8倍和3.7倍。(详见文章《大数据告诉你:80、90后的真实负债》)
早在2018年1月,在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中,银保监会就曾提出“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的要求。既如此,为何消费金融仍在增长、仍有空间呢?
因为要促消费。
监管对消费金融的扶持,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费金融促消费,为稳增长保驾护航。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消费支出数据看,2017年以来,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下降;201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这种消费增速减慢,从需求层面强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境,继而影响就业吸纳能力,不得不重视。
在消费支出趋势性好转之前,消费金融在政策层面仍将得到支持,诸如负债过快快增长问题以及高利贷、暴力催收及资金流向等结构性问题,会通过结构性政策予以对治。
信号二:直接融资加速,零售&小微金融升格。
近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提到金融五大任务,第一条便是“回归本源,坚定服务实体经济。……聚焦中小企业和科创企业的需要,提高金融供给的适应性,特别是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我国刚从重工业和大基建时代走过来,贷款是主流融资手段。但是贷款资金风险偏好低,重抵押担保,与新经济的轻资产、高波动属性格格不入,比如,国内这几家互联网巨头没有一个是靠贷款支持崛起的。所以,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来替代银行贷款。
届时,银行对公贷款需求进一步萎缩,贷款新增只能依赖消费贷款和小微贷款。
前些年,银行转型零售,是为了熨平收入下滑趋势,可转可不转;未来几年,零售业务直接影响利息收入基本盘,不得不转。
事关生存,银行必将携海量低成本资金,持续发力零售金融和小微金融。蛋糕做大了,所有人都受益。
两个趋势
至于下半年走势,排除突发因素干扰,行业仍将延续现有趋势:
趋势一:持续分化
一是模式分化。行业早期,是风口驱动,新用户不断涌进来,机构跑马圈地,简单、粗放、激进的模式很有效;当行业开始分化时,则考验长跑能力,精益运营、体验优良、合规合法的运作模式才有前途。
二是监管分化。在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双重目标下,监管政策继续延续结构性分化,有保有压。以消费金融为例,在行业层面继续扶持,如持牌消金公司审批开闸,同时,对助贷开始规范,并不断收紧对无场景依托现金贷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金融促消费。
三是规模分化。行业整体规模仍在扩围,但门槛越来越高,中小机构愈发不适应,开始加速离场。近日,老牌平台信而富宣布退出P2P业务,上市平台的光环,也抵不过趋势分化的力量。
四是产业链分化。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化,各方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固化。有些互联网平台,做惯了流量方,便也局限于流量方,想转型金融科技,越来越难;有些金融机构,做惯了资金方,便也局限于资金方,想获得独立性,也越来越难。
行业分化阶段,也是格局固化阶段,要突破现有定位、实现格局跃升,正变得越来越难。
趋势二:小微金融提速
2018年下半年起,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再次成为金融圈焦点事件。国有大行率先垂范,发挥榜样作用,加速用户下沉,成为小微金融急先锋。
据银保监会数据,截止2019年5月末,五大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可理解成小微贷款中单户贷款1000万元以下的部分)较去年底增长23.7%,且平均利率只有4.79%。
这个定价水平,比绝大多数小微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都要低,让它们无力招架,只能眼看着培育多年的优质客户被“抢走”。基于这个原因,国有大行被部分市场参与者批评为掠夺式下沉、掠夺式定价。定价一旦扭曲,现有的小微金融生态的基石便松动了,需慎重待之。
但是,任何事都要两面看。如果大行的普惠行动只是一阵风,半年或一年,完成任务就撤了,只破坏不建立,那有害无益,应予谴责。如果大行留下来了、沉下来了,持续深耕小微领域,那么现在的优惠定价,不妨视作它们拓展该项业务的前期成本,这些用户它们还会做下去,那么市场应该鼓掌,欢迎这个老大难的领域迎来了巨头。
巨头的到来,会破坏现有生态,也会重构新的生态,有破有立,便是好事。信贷市场不怕参与者多,众人拾柴,业务才会越来越好做。风口多是钱堆出来的。大行入局,小微的风口不远了。
那一两年后,大行会轻易撤出吗?不会。因为随着大中型企业加速脱媒,小微企业会慢慢成为银行的主战场,怎么能退呢。
几个关注点
最后,谈几个具体的关注点。
一是P2P密集退出。2020年是备案大限,接下来的一年半,拿不到备案资格的P2P将密集退出行业。据网贷之家数据,行业前100家平台待还余额3900亿,若备案数量只有100家,则表明还有3100亿(行业待还余额7000亿-3900亿)的P2P出借余额需要退出。
退出过程中,既要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又要考虑借款人的贷款承接,即还款问题,确保借款人资金链不断裂。事关3100亿,不容易。
转型助贷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机构资金是否愿意接手,仍是未知之数。
二是云闪付的崛起。2018年以来,云闪付逆势发力,在日渐固化的C端支付格局里,成为新的变量。据悉,银联曾按照每个有效用户18-25元的标准招募线下地推代理,而据财新网报道,2018年云闪付营销费用超百亿,2019年营销预算也在80亿左右。
效果是显著的。2018年11月,云闪付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亿;2019年4月,已突破1.5亿。相比两大巨头,用户规模仍有差距,但照此速度,云闪付在两年时间里破3亿应该没有问题。
在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下,任何一款用户数快速增长的APP都是稀缺品,与之捆绑,便能享受结构性流量红利。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在强化与银联的合作,银行也尝试向云闪付开放更多的产品资源和优惠资源,大家都瞄准了这个细分机遇。
三是开放银行的概念化、泡沫化。开放银行,是真正属于银行业的热点概念。终年被“落后于时代”等质疑声环绕,银行业终于自己创造、引领了一个行业热点,这很不容易。
不过,终究还是概念。
所谓开放银行,是将金融产品模块化输出,把银行服务融入场景之中,为用户带来便利。在实践层面去推、去做,很好;可概念层面的过分渲染,不好,容易让银行自娱自乐,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我是某家银行的深度用户,在APP使用过程中登录掉线是常事,APP卡死也时有发生,可这家银行却是开放银行界的明星。基础的用户体验都没做好,就急着把产品对外输出,是不是太心急了?次序是不是反了呢?
历史告诉我们,急功近利,非但不能把握开放的机遇,还会被开放所累。科技转型与产品开放,需脚踏实地!
就到这里吧。
文 | 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