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都热闹好几天了,就连这两天孙宏斌孙总那一句“我傻X呀?”,都没能压下去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就是本周网上频频曝光的百度带头大哥李彦宏的那句名言。“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无论是外界曲解了、误读了,还是现场前后语境被还原,总之这番无心之言撩拨起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舆论声中充满恼羞成怒,口讨笔伐四起。结果连新华社都随后连发两篇文章,批评所谓“隐私换便利”的论调。
看似无心的言语,折射出长期以来国内众多科技巨头,甚至是互联网行业对消费者隐私权的倨傲和疏忽。
不告我隐私?那就别用了
谁不用搜索引擎?谁不用手机应用?不用这些似乎真不行。
如今,消费者已经习惯上这些服务,又没有其他合适的替代品,就算是替换也很麻烦,时间成本、学习成本之类的一股脑儿下来,到头来,不过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想想还是算了吧。现在想来,这么多年互联网企业卖力地“推广”,又是免费,又是奖励,只不过是请君入瓮。
追究责任?怎么可能。
且看那些APP应用、网上协议的字里行间,那滴水不漏、长篇回环的法律合同,用之前您可是确认过的。
信息不对称?那更不能怪我咯。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兴起的今天,传感器、追踪器随处可见,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正是藉着更好提供服务的幌子,很多公司都会肆无忌惮地索取个人的隐私。通过计算分析,这些数据既可以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消费个体,也是潜力无限的金矿。对于天性追求盈利的公司,守着金矿而不动点心思,确实不容易。
去年10月,虎嗅就曝出百度和莆田系医院合作从线上扩展到线下实体,推出“百度黄金眼”系统,冠以“free wifi”的外衣用来收集客户资料等隐私信息。今年1月,百度及支付宝、今日头条被国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其原因就是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
大概是因为虱子多了不咬,“隐私换便利”不过是一些科技巨头内心的自然流露。百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而已,不幸被抓住了“口实”。
侵犯隐私权的企业可以收集到海量的数据,用于自身盈利,其违法成本不过是舆论压力、行政约谈,根本没有实质性损失。投入产出比真高!
隐私真的那么不值钱?
再来看大洋对岸的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的境遇,他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3月18日,信息分析研究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指滥用50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Facebook因用户数据保护不力,也被牵连其中,并成为事件的焦点;
3月19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展调查,若属实,罚金高达2万亿美元(约12.7万亿元人民币);
Facebook股价经历了4年以来的最大下跌,跌幅达6.77%,市值蒸发367亿美元;
3月20日,Facebook股价跌幅为2.56%,扎克伯格的个人身家当天缩水17亿美元;
3月21日,马克·扎克伯格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愿意就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在国会作证;
3月22日,扎克伯格在个人facebook页面上对该事做出道歉;
3月23日,美国会要求扎克伯格到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作证,解释有关Cambridge Analytica数据泄露事件,以及Facebook为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所采取的措施;
3月24日,SpaceX、特斯拉等科技企业删除Facebook的官方账号;
3月26日,在要求辞职的呼声和市值持续缩水的情况下,扎克伯格再次致歉,在9家英美报纸上表明“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得到(你们的信任),”
3月28日,Facebook官网公告已对其社交平台隐私设置工具进行了重要调整,允许用户可以更便捷、容易地查看和访问Facebook所储存的其个人信息,并依照需要进行调整。此外,Facebook还终止了与若干家数据代理商的合作。
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如今这家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还将面临德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质询,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务也将受到明显冲击,已有一些小型广告商离开该平台。
隐私这事,你较真,它就是大事!
作为产品服务的提供商,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个人的隐私权。相比国内的过度宽容,欧美国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要严厉高效地多。政府机构的调查和重罚、知名企业的鲜明立场、金融市场的连续下跌、社会舆论的持续跟进以及消费者的卸载投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面对这些压力,执拗的扎克伯格也不得不低头认错、将漏洞的篱笆补好,以获得社会和市场的原谅。正是高昂的犯错成本使得欧美国家的企业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个人隐私权利不可侵犯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我们到了该较真的时代了吗?
反观国内,过去一年多来,屡次被诟病的拼多多病毒营销、借拼团砍价之名获取个人信息,支付宝默认勾选年度账单,京东等电商巨头客户数据被内鬼泄露流出黑市……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当然,不独是互联网科技行业,房屋中介、通信、信贷、教育辅导等等众多行业,套取、倒卖个人隐私的事件也层出不穷。消费者往往只是唉声叹气却无能为力。真的是无能为力吗?未必。
前提是:小到每个消费者,大到整个社会都要对隐私权给以应有的重视。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和责任人不姑息迁就,从行政、司法和经济等方面切实提高犯错成本,如此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毕竟,自己不重视的事情,别人又怎会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