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北京零售市场格局是比较稳定的。
但稳定之下,暗潮涌动。
新零售
盒马、京东7Fresh都声称,2018年的市场目标是要覆盖北京城。
这些基于数字化、强体验、强品牌打造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业态,如果要完全覆盖北京城。按3公里以内配送半径算,每家可能都要做到近40家门店。
也就是说,单盒马、7Fresh两家就需要一年内新开近80家店。
这意味着,没有外界合作,靠他们自身拓展是很难做到的。
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物业。现在,北京一年内新开的购物中心,用手指头都可以数出来。这些新开购物中心还不一定能确保开店,所以,从哪去找开店物业呢?
另一个制约因素则是人力。单这两家的拓店计划,统共算下来,就需要2万员工左右。平均一天要招50多人,招来的员工还需要训练。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靠两家自身来做,能在一年内完成吗?
由于这两大制约因素非常“刚性”。所以许多市场人士对于盒马、京东7Fresh的北京拓店计划,都持怀疑态度,认为更多是在制造舆论。
记者认为,这实际也构成了北京零售市场的一股“暗流”——他们可能是需要线下合作伙伴的。所以,又会是谁呢?
2018年,发力北京的一些新业态店,还有一些企业。比如美团的掌鱼生鲜、苏鲜生等。这些企业年内开店数也会有数家。
据说,“掌鱼生鲜”目前已经找好三处物业,即将开业。苏鲜生、苏宁小店等为主的苏宁新零售业态2018年在北京的新开店计划早已立下了新开100家的“小目标”。全家便利店2018年在京的门店数也要“翻番”。他们也将成为北京市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物美
看北京商超零售市场未来发展,先看看北京市场目前状况。
当下,在北京,大卖场大概有200多家,社区超市、夫妻店则更多。
从线下角度看,市场格局其实是稳定的。
上规模的商超零售商,主要有物美、京客隆、超市发、首航、华冠、沃尔玛、家乐福、永辉超市、好邻居等几家。其余的,规模都比较小。
且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比如超市发在海淀区很强,华冠深耕房山,京客隆于朝阳区的门店密度比较高。
整体来看,物美则是当下北京市场的“老大”。有一线市场人士称,北京上规模的所有商超零售商加起来,一年利润都没有物美一家高。
这个说法不算严谨,很多企业的北京市场数据也并未对外披露。但基本可以反映物美于北京的市场地位。物美的百科词条声称,其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为35%。
这样的市场格局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无论谁与物美进行合作,都将可能起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因此,物美的“选择”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北京商超零售市场的“走向”。
线上线下的融合、整合,在北京的“线下”。看起来,物美是那家能帮助“线上”一年内覆盖北京的实体零售商。成为“抢用户”的“利器”。
二、物美拥有一定“议价权”。
领先的“市场地位”,及形成的区域经营门槛,意味着物美可能拥有相对更大的“议价权”。因此,物美或有能力“争取”自身门店流量、数据变现的更大比重收益。
物美的“前身”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起初,物美做超市是为了“示范”给其他零售商看,以销售POS等信息管理系统。
所以,除了规模、市场份额优势外,相对其他区域零售商,物美拥有一定零售技术能力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物美能推出多点(Dmall)业务,进行自主数字化尝试,并尝试做平台。而全国其他零售商却鲜有相关业务推出的“渊源”。
“首都”
谈北京市场,也要了解北京与中国其他城市的主要差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商超行业,传统上也叫民生产业。“民生”这个词则充满“政治”含义。
所以,在北京经营超市业务,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有很多不同点。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运营规范、“稳定性”要求等等,北京与中国其他城市都是有一些差异的。比如,很多时候北京的卖场内是不允许有使用“刀”的业务环节的。北京的便利店被要求对鲜食区“隔离”等等。
甚至,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于北京做相关业务的并购,都是要相对更难的。更别说一家“垄断”、“独大”市场了。
因此,北京市场,看起来,不像是能随便“翻天覆地”大变的市场。尤其是作为“弄潮儿”。
不过,当下,在商超领域,北京城市整治确实也给商超市场带来了一些变化。
北京对很多违章建筑,菜市场摊贩的拆离举措,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释放了很多市场空间,对于零售企业连锁化运营,以及线上运营都带来了一些机会。
一些大卖场门店声称,城市的整顿让其的客流变得更好。社区型业态近期则开始重新拓店节奏。
记者也对北京的一些社区作了一些抽样访问。从一些局部案例来看,有违规菜市场、商店拆迁的社区,很多年轻家庭被发展成为了线上用户,甚至是一些有老人的家庭。
他们下载了每日优鲜、多点等App。或者相比过去,更频繁地使用这些App,即便是曾有过不愉快的消费体验,比如货不对版的问题、客户问题等,他们却也仍在使用这些线上服务。
“买菜现在都是一个问题了,我们家楼下附近三个菜市场、商店都拆了(北苑),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线上买。”
这实际也是北京商超零售市场的另一股“暗流”。线上渠道的竞争力在持续提升,尤其像每日优鲜这样成立于北京的线上生鲜电商公司。
线上
而记者注意到每日优鲜近段时间来,还有了一些业务变化。
首先是配送时效提升了。
这家采用“前置仓”模式运营的生鲜电商,通过在消费者居住地附近设置“前置仓”,进而基于“前置仓”快速发货,实现消费者下单后1小时送达。
但记者做的一些用户调查显示,在北京一些小区,每日优鲜自2017年来,其订单配送时间大幅提升。很多消费者表示,以前,使用每日优鲜,有时需要等2个小时才能送货到家,一般也需要1个小时。而从2017年底开始,所下订单能半小时送达,有些单甚至10多20分钟就送到家了。整体配送时效表现得很稳定。
这可能显示,每日优鲜于北京市场的“前置仓”布点密度正在快速提升。让其能提供相比过去更便捷、更有竞争力的服务,进而培育线上消费习惯、抢夺用户。据每日优鲜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其在京的“前置仓”已超过300个,基本覆盖北京五环内。
记者的数次消费体验中,每日优鲜实际都做到了“半小时达”。丰富的生鲜品项的选择,也并不贵于商超的生鲜价格(尤其每日优鲜各种拉新、卡券等活动持续不断,看上去实惠的体感相当强),较好的鲜度呈现,甚至是主题的购物袋,都能给用户带来不错的购买体验。
其次,量比较大。
有北京周边的农产品供应商称,每日优鲜现在的订单量比较大,其供应枣类商品,绝大部分走每日优鲜。“效率很高,销得很快。利润很薄,现在主要为走量。”
最后,是商品。
在记者对一些每日优鲜的用户访问中,我们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持续使用每日优鲜的服务?因为在我们看来,无法现场体验、感知商品,线上销售生鲜可能会面临复购率问题。
有消费者提到了商品因素。他们称,每日优鲜的一些商品是吸引其持续使用的原因。
比如香蕉,有消费者声称,每日优鲜的香蕉是其能接触到的购买渠道中,最好吃的。“我也在一些超市买过进口香蕉,但都觉得没有每日优鲜的好吃。所以,我会经常性地去买,同时,凑个单再买一些其他品类商品。”
这一方面显示,线上渠道的供应链能力在提升。另一方面则表明“爆品”的引流价值,因为接受记者访问的每日优鲜用户,都声称日常也在其他零售商处购买生鲜,并非在每日优鲜“一站式”购物。
原因一是,每日优鲜的品类还是偏少,选择有限,有些东西买不到。这可能跟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或者眼下布局现状有关。二是,其他零售商在其他的生鲜品类中,也有更好的商品,或者更便宜的商品。“每日优鲜的商品有的很贵、有的便宜”。消费者的一家使用“粘性”、闭环还并未建立。
所以,记者的消费者访问情况显示,很多消费者既使用每日优鲜的服务,也下载了多点的App等,还去实体店购买。而周边实体店购物不方便的,则很多转移到了线上。
在北京商超零售市场,线上渠道整体还是在进步中。同时,由于北京市场的“复杂性”,很多电商似乎也在切各自的要的“细分板块”。
一些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像搜狐出来的人创业做的生鲜电商,外交部家属区域的订单就做得很好、“很深”。